1.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它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类推迁移能力,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步步分析,学生肯定感到索然无味。由口算算式的重组引入,除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在问题的链接,促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思考,也为下面的障碍做好铺垫。
2.精心设障、挑战思维。
迎接挑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那种成功的喜悦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算完6/7÷3/5+2/3×1/2后,觉得本节课很简单,产生了轻视心理,我就刻意给学生设置了障碍:如果这道题我想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以挑战的形式出现,犹如一针兴奋剂,使学生开始兴奋、思维开始活跃。接下来我继续追问:如果想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闸门已经被打开。“想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怎么办?”这个问题不难,学生很快就迎刃而解了。“按+、×、÷的顺序计算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难度稍大一些,但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肯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解决。
3.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喜欢挑战,喜欢通过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设计,犹如层层海水一浪接一浪的向前推进,每个问题都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促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在思考中、推理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掀起本节课的学习高潮。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外,还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帮助解决,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反驳得出结论,这才能体现真正的数学思考。这样在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与提升的同时,还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动脑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乐趣。
5.增加了课堂密度、思 维含量。
由原来一道例题,变为五道6/7÷3/5+2/3×1/2 6/7÷(3/5+2/3)×1/2 (6/7÷3/5+2/3)×1/2 6/7÷(3/5+2/3×1/2) 6/7÷〔(3/5+2/3)×1/2〕不用老师再做过多讲解,学生都悟出了:通过添加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结果肯定也不相同。这样由一道变五道,既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又掌握了加小括号,又掌握了中括号的方法。在增加了课堂密度、提升了思维含量的同时,达到预设目标:强化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计算正确性这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算式的奇妙变化,增添了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勇于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整课堂,老师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借助于精心预设的计算问题,促生矛盾冲突,时刻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思考中促成知识的构建,也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