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需要声明,这只是一篇微哲文,并不是传递负能量或者对其他人进行的诬陷。只是从哲学领域抽丝剥茧。
我曾经问过我哥们一个问题,你从开车到现在遇见的红灯多还是绿灯多? 我哥们思考了一下,说:好像一样多。 我说:你所遇到的一定是红灯多。 为什么?你可能在街口遥望一个绿灯,那么这个绿灯一定是你的绿灯么?你知道前面有多少辆车横亘在你前面把属于你的绿灯变成红灯么?哪怕有一个二把刀司机起步熄火也足可以把你的绿灯妨成红灯,那么你还觉得你遇到的红灯和绿灯一样多么? 这就引申出今天的话题:他人即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戏剧《间隔》中的一句台词,《间隔》描写的是这样一个地狱:加尔森——是一个贪生怕死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怯懦的男子。 伊奈尔——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的女同性恋者。 艾斯泰勒——是一个肤浅而性欲极强的荡妇。他们都因各自的罪行而被打入地狱。
在这个地狱中,他们三人构成了一个彼此需要又彼此伤害的复杂关系:加尔森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怯懦希望为自己的临阵逃脱找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于是,加尔森不得不求助于他人,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他的理由才站的住脚。 而艾斯泰勒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肉体欲望驱使的动物,没有灵魂,也不在乎灵魂,所以加尔森只能像伊奈尔求助:艾斯泰勒喜欢男人,需要加尔森满足自己的性欲,对伊奈尔的要求必然无法满足; 伊奈尔喜欢女人,只有艾斯泰勒能满足她,而艾斯泰勒只喜欢加尔森。 这个时候关系就变得有趣了,加尔森需要伊奈尔,伊奈尔需要艾斯泰勒,艾斯泰勒需要加尔森;而加尔森厌恶艾斯泰勒,艾斯泰勒厌恶伊奈尔,而伊奈尔又厌恶加尔森,因为加尔森抢走了艾斯泰勒。 这三个人因为无法相互满足,转而互相伤害;因为互相伤害,就更无法互相满足。
地狱由此产生。
我引用萨特的原话,人对人的妨碍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还有精神性的。一个行为,一句言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对于他人是一种妨害。就像上面的三个亡灵,互相隐瞒,互相妨害,互相折磨,互相戒备,互相封闭继而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又都是受害者。 虽然他们身处地狱,但是他们相对的敌对关系却构成了一座更加恐怖的地狱。 经过一番身心折磨,他们终于醒悟了,就像加尔森所说的那样:“原来这就是地狱。我万万没有想到......在你们的印象中,地狱应该有硫磺,有火堆,有用来烙人的火红铁条.......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不用铁条,地狱就是别人”。
萨特通过加尔森之口说出了“他人即地狱”这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从此这句话就成为思想界一个流行的口号,也成为了20世纪人类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然而,“他人即地狱”也经常被人们误解。萨特曾经解释过:我想要说的本意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被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而我要表明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被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活在地狱里是因为他太需要别人给他的镜像关系反馈。如果我们是纯粹自由的,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心态就非常重要了。如果真是地狱,那我们就砸碎它。
“他人即地狱”,如果你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因为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他人的判断与反馈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终判决来否定你的存在价值。
用哲思来重新构建我们和世界的相对关系,给世界一个释然,也放了自己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