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古代育儿经,是不少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案头书。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被教导“孔融让梨”,您是否教过孩子“孔融让梨”呢?
三字经毕竟局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难免会有一些与现代教育与科学相冲突的内容。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三字经有些语句,可以慎重对待,不必强行用在孩子身上。比如:
昔孟母,择邻处
在古代,读书可能出人头地,可能挽救整个家族。读书人少,士大夫们对读书极为重视。孟母为了孟子能有更好的环境好好学习,三次搬家(孟母三迁)。
如今,读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的义务。
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砸锅卖铁买学区房的比比皆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常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孩子发现不是为自己读书,其实为了父母的期待而读书。一个孩子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了父母家人的期待而活,容易引发“空心病”和焦虑抑郁。
在一个所有人都重视孩子教育的时代,学习好已不再是唯一出路。是否值得为了孩子的前途买学区房,是否一定要孩子考取名校,各人有不同看法。
孟子小时候贪玩,孟母为了阻断孩子玩乐,不惜数次搬家。一个小时候没有玩够的孩子,在思想上成为亚圣,但似乎在生活中缺少情趣。
从发展心理学上看,一个没有正常玩乐的孩子,难以真正享受生活。古代,为了生存的需要,玩乐向来是被贬低的。比如,传说孟子结婚后,因为嫌弃妻子在卧室衣着有些暴露,便嫌弃妻子,要与妻子分房而睡。认为妻子在卧室坐姿不雅,便认为妻子礼仪有亏,想要离婚。还是孟母阻止训斥,才阻止孟子休妻。
可见孟子的婚姻并不十分幸福,要娘不要妻,难怪有人调侃孟子可能是“妈宝男”。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因为贪玩,孟母愤怒的把织布砍断。这是一次直击灵魂的重大事件,危险系数很高,孟母很幸运的赌赢了。
因为孩子贪玩,就砍断家里的经济来源(孟母织布为生),也就是说,如果孟子再贪玩,不好好学习,就面临家破人亡的绝境。
孟子屈服了,从此世间再无那个贪玩的孩子,多了一个老成持重的小大人。
不少家长受到孟母的启发,不断给孩子的学习施加极限压力,把孩子搞得痛苦不堪,甚至抑郁焦虑、心理扭曲。
殊不知,现代的读书与古代的读书截然不同,古代基本上只需背诵、书法和思考就够,没有考试和排名,更没有题海战术。
所谓“汗牛充栋”的书籍,也比不上一个小学生看过的所有书籍。现在的孩子,充满了竞争,学习科目远超过孟子,题海练习怕是孟子也难以招架。
有的父母要孩子一心读书,诸事不管,结果孩子只会读书,别的都是父母包办。实际上是让孩子替自己读书,自己替孩子生活,双方未完成人格分化,构成畸形共生关系,结果孩子难以适应社会。
再用以死相逼的方式要孩子读书,只怕把孩子压垮呢。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一个九岁的孩子,每天为父亲铺床,冬天里脱光衣服为父亲暖被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从儿童心理角度,一个孩子应该享受被关心照顾的童年,才能完成心智的成熟。
九岁的黄香,实际上做了父亲的母亲,照顾父亲,像母亲照顾孩子一般用心。一个孩子,表现的像个大人,“小大人”其实是心智发展被扭曲的产物。
在古代,人均寿命短,越早长大,便越有生存空间,所以小大人被鼓励,父子关系的错位反而被歌颂。
现代社会,人均寿命长,孩子需要一个尽情玩乐和充满关爱的童年。
一些家长拔苗助长,急切盼望孩子早早懂事,希望孩子能照顾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承受父母的所有负面情绪、期待和苦难。父母退化成了孩子的孩子,孩子被逼成为父母的父母,这种关系错位,很容易引发孩子此后的心理疾病。
笔者在北大六院研修时,看到太多懂事的“乖孩子”“小大人”因抑郁症或焦虑症而休学,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融四岁,能让梨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三四岁,正是一个孩子自我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孩子会想要占有,开始有“这是我的”概念。这时候,适当鼓励和保护孩子占有欲的健康发展,不必强迫孩子给予和分享。等孩子的占有感得到了充分体验和满足后,在五六岁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会稳妥许多。
先成其私,才能无私。自私得到满足,无私才是充满爱与美感的。否则,被逼的无私,只怕是丑陋空洞的呢。
如果在四岁以前,逼迫孩子奉献和分享,每次孩子不肯分享时,就批评指责孩子自私,孩子容易自我价值感偏低,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美好的事物,长大后也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在学校和社会容易被欺负而不敢反抗,在以后的亲密关系和工作关系中容易处于被剥削被利用的位置。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称颂“神童”。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过早的训练孩子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这方面的教育悲剧比比皆是。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其天生的人生任务,不必逆天而行。七八岁以前的孩子,当以玩乐为主,莫要逼人太甚,后悔不及。
“神童”崇拜,当休矣。
不信你观察朋友晒出的神童和才子,大都会在某一天淡出朋友圈,从此泯然众人矣。
就连特朗普,也因为摘不下自己自恋的“神童”帽子,被脸书打脸,强行封号了呢。
扬名声,显父母
对于背负家族使命的孩子,好好读书乃是改变一个家族命运的重大行为。许多农村考学出来的“凤凰男女”,来到城市后,把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都接引到城市。
然而,这样的故事,在社会发展渐渐平稳的时代,发生的越来越少。我们大概率只有能力背负自己的人生,难以背负家族的负担。
尤其是那些“考二代”,父母是农村来到城市的名校毕业生,考试佼佼者,他们的孩子,其实只需要做一个普通人就好了。
某些父母居然还逼自己的孩子在竞争极为激烈的都市保持学习第一名,简直是痴心妄想,除了少数几个孩子能做到,许多孩子要么逼迫父母认怂,要么各种生病。精英父母的孩子,抑郁焦虑成疾的不在少数。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的成为自己,不必强求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终究是要活出自己的生命,而非活出父母的期待。一个为父母而活的孩子,是不容易幸福的。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现代社会,讲究人格平等,夫妻平等。父子之间,本质上也是平等的。
所谓“无仇不成父子”,其实正常的父子之间,是有爱有怨,爱让父子保持幸福的亲密关系,怨让孩子学会与父亲保持适当距离,完成人格独立。所以孩子会有叛逆期,反抗父母的控制,达成人格的独立,为成年后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至于兄友弟恭,自然是理想状态。但如果强迫哥哥照顾弟弟,弟弟服从恭敬哥哥,兄弟之间都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胎政策放开后,老大和老二之间的平衡,常常令父母头疼。老大从独宠到被老二分宠,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不如多照顾老大的感受,老大心理健康了,会自然的爱和照顾老二。
老二为了与老大竞争父母的爱,常常发展出强大的能力。兄弟之间的天然良性竞争,反而有利于他们的能力发展和心理建设。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悬梁刺股,在古代是美谈。现代若是读书读到悬梁刺股的程度,很可能已经构成自我虐待,甚至是属于学习型人格障碍(俗称:书呆子)了。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生命的全部。如果学习过于用功,必然压抑其他的欲望,欲望被长期压抑,各种心理问题会渐次产生。
勤有功,戏无益
小孩子正是玩乐的大好时机,莫要让孩子辜负童年。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努力需适度,也要有适度的玩乐游戏。游戏玩乐,是一个孩子心智正常发育、人格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不可轻视之。
三纲五常
至于三纲五常,人们不再迷恋,除了古装戏中的随意玩弄,大家也不当回事了,本文不再赘述。
把三字经当做存放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进行欣赏学习是不错的。如果要把千年前的神器用在现代当做育儿圣经,未免有点像拿出军事博物馆里的清朝红衣大炮来替代火箭。
红衣大炮虽然雄壮威武,但用在现代战场打仗可能是不行的,恐怕是要打败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