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艾宾浩斯分析了大脑的记忆规律得知:大脑对新知识的记忆有效时间只有7天。
所以,大脑并不擅长记忆!
明白了这一点,对我这种记忆力不佳的人真的是一种解脱。但是,不擅长记忆对我们的学习会不会有影响呢?
影响也不是特别的大。因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仅仅记住知识,并不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经常去大学做报告。他的司机说:爱因斯坦博士,你的报告我听过多遍了,你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我都记得一清二楚。爱因斯坦说:那好吧,这次报告你来做。
司机模仿的惟妙惟肖,报告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他走下讲坛的时候,几个教授站起来说:我们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博士。教授们讲完后,司机说答不上来,他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我的司机来回答吧。
司机很机智,但是我们也知道,仅仅记住是没有用的。
所以,阅读的真正价值不是记住多少,而是被启发多少。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呢?
每种类型的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读一本书之前,分清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书,非常有必要。
中小学生阅读以故事书为主,所以我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挑出如何阅读故事书这一章节和大家分享。
首先,把自己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
也就是说让角色进入你的心灵之中,相信其中发生的事情,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尽量试着活在他的世界里,而不是你的世界,这样,他所做的事情就容易理解了。
有的故事人物情节非常的简单清晰,比较容易沉浸其中;但是有的故事非常宏大,比如说《百年孤独》人物非常多,线索非常多,人名重复非常多,看起来非常的容易混乱。
没关系,就像你来到一个陌生聚会,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你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所有人的名字、面孔,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放弃,投入其中 ,那聚会结束之后,你一定能记住跟你聊了一小时的一个人,或者约下次见面的一个人。
同样在看故事书时也是这样,沉浸其中,不管发生了多少事件,有多少人物,我们很快就会明白其中哪些是重要的。
之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
认真读完一本书,回答这个问题并非难事,每个故事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且,作者肯定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重复自己的主旨。
比如《我也有过小时候》,这本书是任溶溶在92岁的高龄写给孩子的一本书。在书中,他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的一件又一件的趣事,这些趣事让孩子感同身受,甚至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阅读时,孩子会有一种感受,原来这个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惊叹号”的人,小时候跟我们我们一样的普通,一样的顽皮啊。
这就是任溶溶爷爷想要告诉孩子的:不管你现在如何的普通,未来都有可能像他一样拥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思考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再拿《我也有过小时候》这本书为例。当阅读书中一件又一件的趣事时,不要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个故事去欣赏,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思考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做何反应?我的做法会是怎样?和任爷爷的反应、做法有哪些不同?
对比之后,更容易感受到仼爷爷的宽容、善良、努力……理解了要成为他那样有成就的人,还要学习他身上珍贵品质。
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这里,用别人的生活,懂得自己的道理。
你看,就跟吃饭一样,那些被你消化吸收的部分才能转化成为你身体的能量,读完一本书,经由你思考理解之后保留下来的,才能成为你思想的能量,没经思考理解的记忆,只能成为信息碎片,并不能在未来帮助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当然会被大脑慢慢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