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
2.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
3.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地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4.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或者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5.使用暴力沟通时,表达自己或者倾听他人,都是好的开端。
6.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7.“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
8.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形式。
9.“不得不”、“你让我”等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而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10.人类的灭亡,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服从各种命令。
11.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12.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是非之间,还有一大片原野。)
13.不带评论的观察室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14.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15.当我们说“我觉得”时,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16.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根源在于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关系。
17.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不顺心时,倾向于考虑别人的错。
18.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奴隶”;(2)“面目可憎”;(3)“生活的主人”——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富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别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
我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批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为此,我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指责一个人,往往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然而,如果我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的需要就较有可能得到满足。在受到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当然,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出于害怕、内疚或惭愧,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然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是在使用暴力。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这样,就长期而言,我们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
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我们还给人贴上了各种标签,并说长道短。请留意我们头脑中“我不喜欢抽烟的人、、、”之类的想法。然后,问自己:“我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现:(1)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2)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力”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4)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有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看重每一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与此同时,非暴力沟通还强调,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