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接受郑克塽等人率部投城,双方长期分裂、敌对状态也随之宣告结束。而在此之前近二十年,为抑制台湾郑氏集团,所实行的禁海迁界等一系列措,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两个多月后,即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两广总督吴兴祚首先上疏,请求在广州等地实施展界,招民耕种。
康熙帝立即准凑,并立即委派朝中数位重臣,前往福建、广东、江南(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主持展界工作,并叮嘱他们:“迁移百姓甚为要紧,应察明原产,各还其主。”
而这里所说展界,就是取消之前为对付台湾郑氏集团所划定的“禁区”,安排因迁界移民被强迫迁离故土的沿海居民回到家园,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而展界的目的,就是为接下来的开海做准备。所谓开海,又是解除禁海令,恢复海上贸易,并允许沿海居民进行捕鱼、晒盐等生产经营活动。
一句话,即展界针对的是恢复农业生产,而开海则主要是恢复海上贸易。
或者说,展界针对的是沿海各地老百姓,相对好说。而自禁海之后,海上贸易则主要掌握在沿海各省份的军政大员手中。多年来,他们一直以沿海的防务为借口,维持着海禁,但私下里,却又是由他们垄断了海上贸易权,一直从中牟取着巨额暴利。
那么,这一情况,康熙清楚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关于这一点,还是从他与扈从学士石柱的一段对话中,加以验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康熙与完成了闽、粤展界工作回朝复命的石柱有这样一段对话。
石柱:臣奉命往开海界,闽粤两省沿海居民纷纷群集,焚香跪迎。皆云:我等离去旧上二十余年,毫无归故乡之望矣。幸皇上神灵威德,削平寇盗,海不扬波,我等众民得还故土,保有室家,各安耕获,乐其生业。
康熙:百姓乐于沿海居住者,原因可以海上贸易捕鱼之故,尔等明知其故,海上贸易何以不议准行?
石柱:海上贸易自明季以来原未曾开,故议不准行。
康熙: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
石柱(则强辨):据彼处总督、巡抚、提督云,台湾、金门、夏门等处虽设官兵防守,但系新得之地,应俟一、二年后,相其机宜后再开。
康熙: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
石柱本想借展界的盛况,歌功颂德一番,将开海一事敷衍过去,但康熙却一针见血指出,自实施海禁以来,沿海的走私贸易就从来没有禁绝过,边疆大臣们反对开海贸易,不是为国家和百姓,而是为了他们自己能借此中饱私囊。
所以,同年十一月,康熙便力排众议,明令宣布沿海各省原来的禁海令一律废除。使中断多年的海上民间贸易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