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下技术倒退。
技术倒退是可能发生的,甚至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比如最近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埃隆·马斯克传》里,记录了Elon Musk对美国火箭技术倒退的感慨:
“让电动车普及化是大势所趋,没有我,别人也能干成。但让人类文明成为星际文明,这可不是我们命中注定就会发生的事情。” 早在50年前,美国曾将人类送上月球,此后再无进展,反而还退步了,航天飞机只能在近地轨道上飞行,在它们退役之后,美国甚至连这个都办不到了。“技术不会自动进步”,马斯克说,“这次飞行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证明了任何进步都需要人类的推动”
但今天想写的,更多是中国明朝的「技术倒退」。灵感源自《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这段论述:
日本人放弃火枪,中国人放弃远洋航行船只(还有机械钟、水力纺织机),都是著名的技术逆转事例,在与外界隔绝或半隔绝的社会中最容易发生。
===
简要描述下明朝「技术逆转」的主要事件,以及与同时期欧洲的对比。
欧洲征伐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有3次著名的远洋航行:
1、1492年:哥伦布找到美洲大陆
2、1497-1498年:达伽马从西欧出发,向南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再沿着非洲东岸,一路向东,到达印度
3、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从欧洲出发,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欧洲。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在这些欧洲探险家出发之前,1405-1433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已经通过「郑和下西洋」,完成了7次远洋航行。他的足迹,到达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东岸。也就是说,郑和如果绕过好望角,再往西欧走一走,基本就算是提前60年反穿了达伽马的环球航线。
为什么60年后的欧洲探险家,能够通过远洋航行和坚船利炮,压榨世界各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攫取资本?而60年前的大明王朝三保太监,反而没有呢?
尤其是,为什么已经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的大明,反而很快彻底放弃了航海,乃至于发布了禁海令,「寸板不许下海」呢?
===
禁海令,确实导致了中国的技术倒退。这点无可辩驳。《枪炮、病菌与钢铁》认为,这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一个偶然决策失误,产生的没有预料到的长期负面影响。这个观点也不算有什么问题。
但我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偶然决策失误」。
首先说下明朝政府发布禁海令的直接原因:海盗。
从元朝末年开始,由日本浪人组成的海盗团体,就持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以游击战的方式,烧杀掳掠,抢了就跑。到明朝,海盗活动甚至变的更为猖獗,因为元末明初的军阀混战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枭雄的一些旧部,原本就熟悉水战,为了躲避明太祖朱元璋的清算,到海上落草为寇,甚至与日本海盗产生了沟通协作。比如后来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中国海盗「五峰船主」汪直,在日本有自己的基地,甚至为火绳枪传入日本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大明皇帝发布禁海令,就是处理海盗问题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策略:坚壁清野。
如果想再追根溯源,不妨看看当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是怎么产生的。
明朝之前的元朝,大致对应日本的镰仓幕府。虽然有幕府之称,但彼时的日本,仍未完成统一,镰仓幕府、足利尊氏家族、以及多个地方势力,相互之间持续进行着战斗。
这个时期,武士阶层已经成为日本主要的当权阶层。武士,靠依附于大名(可以理解为地方领主)而生存。武士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为大名作战而获得战利品;由大名赏赐领地,获得自己这片领地的税收,并基于自己领地的产出,开展一些贸易。
这时问题来了,彼时,日本战乱割据,社会动荡。今天你的大名还能赏赐你一片领地,带着你吃香喝辣。明天,可能你的大名就被旁边大名给击败了。日本武士文化又比较讲究忠诚,不太能换个大名重新找工作。因此,在日本的割据混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因为领主倒台,而失去领地和财产的流浪武士——浪人。
这些浪人武士,以及因为战乱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组成了当时日本社会人数庞大的流亡团体。他们没有固定的社会阶层和财产归属,但也需要生存,因此剩下的办法就只有:偷抢拐骗。他们是日本海盗的主要来源。
另外几个事件,对日本海盗侵扰中国,也有助推作用。
一是元朝1274和1281年两次攻伐日本。两次元朝都没成功,第二次还因为遭遇大型台风「神风」而损失惨重。但这两次战争中,元朝军队与日本九州岛武士的战斗,让日本九州岛武士,对中国形成了一些仇恨记忆,和战斗记忆。
二是镰仓幕府第8代执权北条时宗约1276年发布的异国征伐令。北条时宗发布异国征伐令是为了征服朝鲜。虽然计划未能完全开展,但九州岛的武士,自发地对朝鲜和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一些军事骚扰行动,算是把之后日本海盗的行动路线实际跑通了。
总结下:因为日本的战乱,和中国元末明初的战乱,产生了流亡军事集团,形成了海盗。明朝的禁海令,是防御海盗的一个措施。
===
现在来看问题的另一面:为什么明朝没有意识到,禁海令,可能导致自己因为闭关锁国,从而技术落后?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换一个问法:为什么同时期欧洲的探险家,在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后,就开始疯狂地烧杀抢掠、积累财富,而更早60年就多次远洋航行的三保太监郑和,却没有做这个事?
原因其实也挺简单:彼时的中国,有足够强的经济和技术积累,足够强的优越感,放眼向外看,四野皆蛮夷之邦,找不到能带给自己足够危机感的学习对象。而且,中国人有以和为贵的基因、有自给自足的基因,自古没有抢别人财物来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作风和习惯。
对比下彼时欧洲和中国的航海探险家的心态。
著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在元朝中国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1295年回到威尼斯,在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监狱中口述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的冒险家们,自此无不梦想着,能找到一条航线,去往那遍地黄金的美好国度。欧洲航海家的冒险动机是:寻找财富,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而三保太监郑和的远洋航行,则完全是基于别的动机和目的。除了背负着野史中「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政治目的外,郑和航海各国,更多是去显示和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严。虽然沿途也开展了贸易,但从动机上讲,与其说是去「抢钱」,不如说是去「撒钱」。
还是那句话,中国人有自给自足的基因。我理解的郑和远洋航行,可能思路上就没考虑过「抢钱」这个选项。因此当明朝政府觉得「最近钱包有些紧张,这个烧钱挣脸面的活动先停一停」时,取消官方的远洋航行活动,逻辑上也就很说得通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有一点说得对:欧洲各国,挨得太近,相互之间,难免持续比拼。今天西班牙去南美洲赚到了钱,隔壁的葡萄牙,不管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对西班牙富裕后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恐惧,都会快速跟进,去东南亚也捞一票。彼时的中国大明王朝,是不具备这种竞争危机意识的,周围也没有能威胁到自己的对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有点像从小养尊处优、知书达理的富二代,和从小穷困潦倒、现在刚大学毕业、开始孤注一掷创业的草根。两者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和狼性,当然天差地别。
===
所以,即使让我穿越回明朝,可能也没有什么容易的方法可以说服明朝皇帝:不要海禁,多练海军,海盗抢我们,我们也可以去抢抢别人。朝堂上的儒生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我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