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是清晰响亮地念文字材料,从而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更有表现力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那种更成熟,更完整,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朗诵读被许多人叫做朗诵。
二、朗读必须先有书面材料,这是朗读的文本。朗读必须忠实于文本的语言、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朗读总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对特定的听众进行的。朗读一般在课堂上、朗诵会上、广播台、电台、电视台里面对听众或通过电声传真的手段来进行。无论何种情况,朗读都必须有现场感。
四、朗读主要通过朗读者运用语声来完成,有时也可适当借助配乐、表演,布景、灯光,电视画面等手段来渲染、烘托气氛。而朗读过程中真正的生动性,创造性,艺术性来自朗读者对语音手段的创造性的运用。
五、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他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必须给听众更多的东西,是他们用眼睛阅读文字时所得不到的东西,使听众跟随着朗读者更快的、更直接地进入作品提供的情境,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
六、嗓音是人们在说话、朗读或唱歌时运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尤指对声带音进行调制后产生的声音。嗓音的合理运用是朗读的清晰、响亮、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前提。
嗓音一方面具有先天条件,即个人的色彩;另一方面可经过后天的训练加以改造。经过科学训练,获得良好的发音习惯,嗓音能力能明显的增强,嗓音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嗓音能力和嗓音质量与呼吸的运用关系极大。吸气时应充分扩张胸,并以小腹收缩的力量带动横隔膜向下活动,从而得到充足的气息,这是嗓音动力的开源。发音时需要以呼出的气流作为动力,但这种呼吸过程应该是有控制的,需要利用小腹和腰部肌肉保持吸气的状态,让气流舒缓、均匀的流出,配合声带发音,这是嗓音动力的截流。
嗓音能力和嗓音质量,还与声门以上的喉、咽、口、鼻腔的共鸣调节有密切的关系。朗读者可以控制喉头,下颏、上颚,舌头,嘴唇等发音器官调节共鸣,获得坚实、饱满、有弹性的嗓音。共鸣的合理调节,不仅能改善嗓音质量,而且可以调配嗓音的色彩,以满足朗读各种表达内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