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通常是由头颈部器官、心血管或其他结构所产生异常声音,通过骨结构、血管或血流传送到内耳,而使患者感受到。根据病因不同,搏动性耳鸣可分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和非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临床上,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占绝大多数,它的节律大多与心跳一致。根据血管类型不同,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又分为静脉性和动脉性,两者中以静脉性搏动性耳鸣更常见。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主要有: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
乙状窦相关病变(乙状窦憩室形成,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狭窄,乙状窦前置,乙状窦异常交通血管等)
鼓室球瘤或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异常(颈静脉球高位或鼓室下壁裂缺等)
横窦狭窄或憩室
乳突导静脉异常
其他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benign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IH):是静脉性搏动性耳鸣常见的原因之一,年轻肥胖女性多发,多数有良性自限性的特点,但也有25%转为慢性。临床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视觉紊乱、低频听力损失等,也可出现自发性脑脊液耳瘘和鼻瘘,MRI可有“空蝶鞍”的表现。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明确,目前推测可能与脑脊液生成增加、脑脊液吸收异常、特发性脑水肿或静脉窦闭塞等因素有关。一些疾病如肥胖、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皮质激素异常、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亢、垂体腺瘤、尿毒症、维生素A过多和维生素D缺乏等可能与之相关,同时,一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类固醇或苯妥英钠等也可能引起该病。Sismanis认为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具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除了外展神经麻痹外,神经检查无局部定位体征;正常脑脊液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正常或偏小的对称脑室,未发现颅内肿物;排除其他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如血肿、炎症、脑积水和肿瘤等)。
乙状窦憩室(sigmoid sinus perticulum):如图所示,DSA显示乙状窦局部囊袋样突出于乙状窦的正常轮廓。它是近几年来发现的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颞骨CT表现为乙状窦沟向颞骨乳突部或鳞部的局限性膨隆,常伴发乙状窦与乳突气房间的骨壁缺损。Houdart等于2000年以个案报告的形式报道了此类病例,称之为硬脑膜乙状窦血管瘤(aneurysm of a dural sigmoid sinus)。2002年Sanchez等首次将其称之为“乙状窦憩室”。2007年Otto报道类似病例并沿用“憩室”的名称。乙状窦憩室形成搏动性耳鸣的机制可能是:乙状窦憩室内血液发生涡流,增加了对局部管壁的撞击力;同时,乙状窦与乳突气房之间的骨质缺损,使乙状窦自身的搏动引起中耳乳突腔空气的振动,从而被患者感受到。据报道,乙状窦憩室在静脉性搏动性耳鸣患者中占22%,但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的相关患病率资料。
鼓室球瘤和颈静脉球瘤:副神经节瘤是新生物致搏动性耳鸣最常见的原因。它起源于与神经伴行的血管球体(副神经节)。其中,颈静脉球瘤,鼓室球瘤和颈静脉-鼓室球瘤是引起搏动性耳鸣常见原因。颈静脉球瘤的来源是颈静脉球体外膜的副神经节,若其向上突入鼓室,则称颈静脉-鼓室球瘤,CT可见颈静脉窝扩大和周边骨质吸收破坏,MRI上有“盐和胡椒”征。鼓室球瘤是源于迷走神经耳支和舌咽神经鼓室支的副神经节瘤,多发于鼓岬,透过鼓膜可见淡红色搏动性鼓室内肿物,CT及MRI可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