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81 天分享
全文共约 1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5 分钟
“我让他装汽油,结果他把食用油倒进去了,我内心的怒火快抑制不住了。”
“我家孩子挑食,想让他多吃点蔬菜,他就是不吃。我该怎么说服他?”
这些情景可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人做错了,可能我们下意识的想法就是大发雷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能你的经验比某人丰富,你想提醒他避免“踩坑”,怎么提建议对方更舒服?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主要围绕上面这两个问题,和你聊聊。
01 批评的尺度,该如何拿捏?
在开始这部分的内容之前,我想先问你几个问题:你喜欢被别人批评吗?为什么?你会习惯性批评别人吗?为什么?
我想你应该不喜欢被批评的感觉。
上学的时候,作业做得不好,或者淘气了一下把谁惹哭了。班主任把你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你,甚至打你。你可能会觉得委屈,或者愤怒。就算你知道是你的错,你也不愿意“服输”。
长大了,上班了,某个项目进度慢了,你被领导批。领导说:“我觉得你不配做这个工作。”你心里会怎么想?可能你会自我否定,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个工作?或者你心里会暗暗骂这个领导,又不是我拖延了项目,是别人,你不说他,反倒来说我,你到底能不能行?
被批评的时候,心里一大堆怨言和火气,结果还敢怒不敢言。对方比我强大,我就只好压抑自己的情绪了。
为什么我们面对别人的批评,心里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情绪?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对批评的反应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外来的批评相当于对我们的攻击。一旦我们的大脑捕捉到了这种信号,他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对方实力不强,甚至还会直接“交战”。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人不论做错了什么事,10次里可能有8-9次都是先推脱责任,把“锅”转移到对方的身上。
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为了“反抗”别人对我们的指责,我们会想尽办法反驳对方,保住自己的自尊。
直接批评是很危险的,它可以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可以让对方的自尊“火药库”爆炸,爆发一场“尊严守卫战”。
林肯总统是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的先驱。可是你知道吗?他曾经就因为“批评”这件事,差点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林肯曾经在某报纸上讽刺一个人,对方又是属于那种特别敏感且自负的人。当对方得知这件事之后,找到了林肯,说要决斗。
双方已经准备好了武器,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决斗前一分钟,终于有人赶来,把他们俩拉开。这才得以避免一件可能遗憾终身的事情。
有了这次“血的教训”,林肯在以后的沟通中,就更明白,我们不仅仅要宣泄自己的情绪,还要找一个恰当的方式。
与我们交往的,不是按照纯粹理性生活的人,人都是感性动物,要用感性化的方式沟通。
02 “投其所好”,让对方做我们想要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吃蔬菜,你会怎么做?
骂他一顿?打他一顿?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对方听你的,但是这样会不会有隐患呢?
根据研究显示,长期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脆弱,更容易没有自己的主见。而那些在鼓励的氛围下成长的人,意志更加坚定,性格也更加乐观。
在《非暴力沟通》中,卢森堡博士提出了三个沟通关键词:感受、需要、请求。
感受,就是体会对方的心情。他是快乐的,激动的,还是悲伤的?
需要,就是对方内心的需求。我们的内源性需求,无外乎以下几类,生理需求(抵御饥饿、寒冷等等),安全需求(安全感、陪伴、社交等等),荣誉需求(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
找到对方真正想要满足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比如对方现在很饿,你给他一件衣服就不如给他一碗饭。
请求,就是我们真正想让对方做的事情。
长期的“命令式请求”,就会造成“水能覆舟”的情况,对方内心不爽到极点之后,就会一次性爆发。
如果你能找到了对方的内心需求之后,就可以进行“投其所好式”请求。这个“好”,指的就是对方的内心需求。
如果有个人想让你做某件事,你更喜欢他强迫你做,还是让你主动想做这件事呢?
强迫别人做某事 VS 让别人自己主动渴望做某事,哪一种更好呢?
为了让孩子能均衡饮食,家长们可谓是煞费了苦心,下面这位家长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他的孩子吃得不多,体格不是很强壮,所以经常被同龄人欺负。家长倒是每次都能帮孩子出气,但是他们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关键的一步,还得由自家孩子迈出。
爸爸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只要你不挑食,乖乖地吃饭,终有一天,你会把那些孬种打得落花流水。”
爸爸在这次沟通中,精准地找到了对方的需求: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他就抓住这一点,和自己的请求结合。
别只顾着“自嗨”,你的要求只有和对方的需要放在一起,对方才更愿意接受。
下次和对方沟通时,记得“投其所好”,效果更好哦。
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