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精神疾病
第三节:抑郁症的预防
在抑郁症的群体当中,中年人的自愈能力是最强的,这是因为人到中年,社会角色有很多,也面临着生活的各种压力。因此当他们呈现抑郁状态的时候,往往只是诸多角色中的一两个角色发生了崩溃,因此呈现的抑郁状态也没有那么严重,尤其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只要他们想要赚钱活下去就必然与现实保持接触,他们也就会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强迫自己忽略自身的感受,提高行动力,自然就会更容易在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而对于儿童或老年的抑郁症人群,则更难在抑郁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们缺少强烈的自愈愿望,尤其缺少生活的压力,自然就没有了急于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愿望和努力。因此他们就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自我调节,以及逐渐的自我价值的调整,来慢慢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
抑症状态是人类常见的精神疾病状态,在各种角色的转化过程中,都会呈现出抑郁状态来,比如青春期、产后、更年期、各种事业的失败、家人的离世、甚至退休等等,大部分抑郁状态,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就可以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可对于年轻人来说,抑郁状态本身不仅仅造成了情绪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年轻时期正处在个人成长的时期,是需要强烈的学习能力的,而抑郁状态本身就会减弱,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既无法在学习方面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很难融入到社会当中。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没有进入到社会角色当中,在这个阶段当他们呈现抑郁状态的时候,就很难能够融入到新的角色当中,因此抑郁状态就更难摆脱。而对于中年以后所形成的抑郁状态,往往由于这些人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角色转化,因此在抑郁状态中。无论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还是已经建立的广泛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帮助他们从抑郁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而解脱的速度取决于个人的强迫症的程度,也就是自我价值观以及对个人感觉的依赖程度。
未来社会抑郁症将会呈现快速爆发的状态,这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高度依赖于知识和文化,高度依赖于社会集体信念。而现在的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膨胀状态,社会的发展速度越快就越会带动人的自我欲望,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容易使更多的人呈现出抑郁状态来,尤其会呈现出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不适应的状态来。因此对抑郁症的预防远比对抑郁症的治疗更有效果,因为无论我们提出多少抑郁症的治疗方案,都需要通过抑郁症患者自身的努力来摆脱抑郁的状态。对于已经呈现于状态中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呈现在相对固化的状态当中,抑郁的本身就是试图通过恐惧打破他们的自我固化,让他们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他人的建议都是环境之一,他们已经处在不适应环境的状态中,也很难听从他人的意见。
因此抑郁症的任何治疗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完全依赖于抑郁状态中的人的配合度。因此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对抑郁症的预防,因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种社会当中,不要认为抑郁症与我们无关,我们只需要稍稍对自我进行一下检测,就知道我们与抑郁症之间有多近的距离了。
自我检测抑郁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审视自己对整个外在世界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整个社会环境有诸多的不满;如果我们的头脑不断处在各种盘算和思考当中,尤其是我们在进行任何选择和决定的时候都会犹豫不决、如果我们具有非常细腻的敏感度,非常敏锐的直觉力;如果我们缺少自我的自治能力,我们的很多规划和承诺都无法兑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不满,认为自我的价值高于所获得的薪资;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亲密关系存在各种不满;如果我们的情绪出在不断的起伏和变化当中:如果我们非常清晰和敏锐的,就看到了社会中很多人处在虚假的伪装状态;如果我们的内心依然留恋过去的某一种美好的状态当中;如果我们依然拥有非常远大的理想和愿望;如果我们不断的试图提升自己,并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如果我们在生活的细节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强迫症;如果你时常能够感受到莫名的孤独和恐惧;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某种个人爱好或者专业技能。
当你拥有了上面这些条件中的绝大部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距离抑郁状态非常接近了,上面的各种条件你具备的越多,就越说明你的抑郁倾向越严重。
很多人距离抑郁状态仅仅是一步之遥,他们不断努力的维护着各种信念,而各种信任支撑的就是各种各样对生活的要求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疲于奔命精疲力尽,但是我们非常恐惧的就是那些信念的崩溃,这种状态就如同我们用两只手不断的将很多碗抛在空中,只要我们稍稍慢一点,就有可能造成很多碗跌落在地面摔的粉碎。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清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角色越来越多,我们终有一天在无法维持这种状态的情况下,会遇到某些碗跌落到地面,会面临某些信念的崩溃。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我们自身的生活状态,能够通过对生活状态的调整远离抑郁状态,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方向。
因此对于所有人,都需要认真的思考我们自身的生活状态以及自身的情绪状态,同时,也需要了解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这就如同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我们需要了解死亡一样,因为死亡就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我们对死亡的了解才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因此需要我们在完全专注的沉浸在赚钱和与他人比拼的状态中抽出一些精力,去认真思考人生,认真看清自身的状态,认真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们才可以做到防微杜渐。
1.知识与实践
知识永远无法代替实践,实践就等于是我们与现实保持的接触,而知识是等与我们与头脑保持接触,我们的自我就建立在头脑的想象当中,我们的知识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沉浸在想象当中,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信念也是有明确方向的,当我们的经历更多的投入到学习知识当中,当我们的信念指向了头脑的方向,我们就会远离现实。
实际上没有人可以脱离现实,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下,只要我们想生存,我们就必须要符合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则,就必须要通过在现实中的努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社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现实,适应社会也就等于是在适应现实。因此无论任何的教育都不能脱离开实践,任何的知识都必须服从于实践,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不过由于现代的教育已经完全呈现了知识与现实的隔绝状态,我们依赖于现有的教育体系,是无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现实体验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就必须要增加孩子与现实的联系,尤其是不要过度的鼓励孩子获得各种知识,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行动能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对未知的探索能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如此。
我们的教育更喜欢通过知识来传递信息,可实际上知识和体验完全是不同的方向,知识只是他人的经验,与任何一个人来说,他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二手的,是别人消化和咀嚼过的食物,是没有任何营养的。可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当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就极容易沉浸到自我构建的非现实梦境状态,因为知识就是思想任何未经现实验证的知识,都是虚假的梦境状态。我们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是要通过现实验证的,也就是说我们最好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经验,而知识仅仅是对我们个人经历总结的经验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如果我们过早的接受了许多的知识我们往往会把那些知识作为我们的世界观,作为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标准,成为我们的信念,可这种信念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一切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因为任何信念都不是一个固化的标准,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和变化当中,因此我们所有产生的信念也是要不断变化的,可如果是以知识的角度建立的信念,就是一种固化的不变的状态。因此越是依赖于知识的人,性格越固执越缺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样的人就越容易呈现出抑郁状态来。
教育的目的不是对家长对环境的依赖,而是对家庭教育彻底的摆脱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就需要强大的独立能力,因此任何处在叛逆状态中的孩子,其实都是试图要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如果我们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并没有通过家庭的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那么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存在许许多多的不适应,无法尽快的进入到社会的角色当中。而对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和学习,只有保持孩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实践能力,才可以最快速的适应社会。而对于高度依赖知识的孩子,他们往往会以知识的角度认知社会,可实际上社会跟知识之间相距十万八千里,我们在教育中的理想化与社会中的现实是完全不吻合的,如果孩子在教育中过度的信任知识,最终将会在社会中处处碰壁。因此我们的家长既不是要教育孩子提早的了解社会,也不是教育孩子过多的掌握知识,因为我们家长给予孩子的任何忠告都等于是知识,即使是社会中的真实状态,当以信息的角度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依然是知识。而且当孩子过早的了解了社会状态,往往他们会以这种知识的角度把自己封闭起来,越是对社会的恐惧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固执和封闭,就会使孩子过早的呈现出细腻敏锐的认知,我们认为这是孩子快速的成长,其实过早的建立和提升智力,其后果就是提升了孩子对于未知的怀疑和恐惧,只能造成孩子失去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往往这样的孩子极容易在未进入到社会之前就已经呈现出抑郁状态。
而对于没有进入到社会阶段,就出现抑郁状态的孩子来说,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摆脱抑郁状态极其艰难,因为他们既没有生存的压力,同时也没有学会去适应社会的任何角色,同时由于呈现出极差的适应能力,他们的学习会非常差,他们就更难融入到社会集体当中,虽然他们会表现出知识方面的成熟,可以与很多人在表面进行各种深度的沟通,可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当中,无法自拔,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减弱孩子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对于将来孩子的工作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所有家长最需要警惕的,而且也是目前整个教育正在发生的问题。
不仅孩子如此,现代的社会环境就已经决定了,许许多多的人仅仅凭借着想象就可以建立社会关系,我们现在的人已经更多的依赖于网络,依赖于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人与人的沟通,而并不是通过产生各种直接的关系,因此现代生活的状态下,人们会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更容易在不考虑自然规则物理现象的情况下,建立远超现实的想象和期待,这样的状态在社会当中会与现实产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同时也会严重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亲密关系。这也是造成目前大龄单身加剧,离婚增多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减少对知识的依赖,提升行动力,都需要通过对自己诺言和计划的执行来减弱对感觉的依赖,都需要通过运动、锻炼,通过各种公益行动,通过各种爱好来增加与现实的接触,都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到某一种爱好当中,通过不断专注的研究让自己沉浸其中一次减弱,社会集体信念当中有关尊严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就是让自己达成简单朴素的生活状态,减弱对自我有关精神方面的能量付出。我们越不去追求尊严和精神,就越容易让自己踏实下来,沉浸下来,就越不容易,在人与人的竞争当中只顾低头比拼,不顾自己真正的需求,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2.能力与获得
所有现实的状态就是能力与获得之间的平衡,我们当下所能收获的就是与我们能力相匹配的,可如果以自我认知的角度,我们很难能够接受这样的状态,因此对于当下的收获状态的评估都能够看到自我价值观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是一切人生经历的主要目的,经历的过程中,既不是提升了我们的分辨能力,也不是提升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在人生的经历中,提升了我们对于任何环境的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力所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臣服关系。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寻找制造问题的原因,也不是要责备产生问题的人,更多的是要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是要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状态下来消除那些问题。而所有的个人能力都与自然规则有关,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提升个人的能力,就会在提升的过程中探讨规则的存在,在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就会有效的调整我们个人的状态,这才是我们在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方向。因此,人生的所有经历都要看成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考量,我们经历的一切事物都要从中获得个人的收获,而不是在经历的过程中产生情绪并释放情绪,在经历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从个人能力方向转移到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当我们把自身投入到复杂的社会当中之后,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纠缠,就会被复杂的利益关系所引诱,我们就根本没有精力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其后果就是被自我欲望迷失了,因为自我的本身就会让我们更多的将问题指向外在。
现实则是只要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收获也必然会提升,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能力方面,个人能力体现的就是自我的价值,而这种自我价值完全与现实相吻合,因此就不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也不容易在自我的引诱下去追逐那些虚假的自我感受,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把大部分精力注入到我们的专注当中,而不是注入到维持自我信念的挣扎当中,自然也就不容易遇到信念崩溃所产生的抑郁状态当中。
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总会考虑富养还是穷养的问题,可实际上富养和穷养都不是教育的主要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平衡关系,任何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尽可能接近与社会价值相吻合的平衡状态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时代,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认真呵护,就更容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而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不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的方式都会让他们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观,也让他们认为社会以及自然的规则就是如此,这就是溺爱的后果。这样的教育环境,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观非常高,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同时因为自我价值观的过高,在外在表现上就会更容易呈现女性化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对周围任何的关系缺少感激和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极容易会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因为社会规则是处在付出与获得相平衡的状态,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自我调整。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孩子的付出与获得的平衡,尽可能的减少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也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当中。
因此,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体现出平等的关系来,所谓的平等就是用相等的利益和价值相互交换建立起来的关系,只有在平等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相互的尊重,才能够尽可能的遵循自然的规则。
3.角色责任与适应力
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我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可实际上个人的责任感根本不是个人的性格以及个人的愿望形成的责任感就是与角色有关,在任何进入角色状态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因此不同性格的人只是进入角色的方式不同,速度不同。
角色存在于所有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我们的任何一个身份都是角色,每一个角色本身都有相应的责任和能力考量。而那些缺少责任的人,更多的体现在没有进入到角色当中,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观,当个人的价值评估过高的时候,他们往往在自我想象中构建了一个角色,那个角色与现实中的某些角色是完全不吻合的,当他们沉醉于想象中角色的时候,就很难进入到现实的角色当中。这种状态几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一个单位的员工,当它的自我价值非常高的时候,他会认为他的能力不紧急,可以成为员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只是由于运气或者某些时机不到,他越是这一样的状态,就越容易让自己呈现在想象中的角色当中,他做员工就会缺少责任缺少能力。虽然有时它会以某种管理者的角度冷嘲热讽,可实际上他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与管理者也相距甚远。也就是说虽然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可实际上他的能力并没有达到,因此这样的人往往在某些表面状态,有些像管理者也会拿出管理者的姿态来,可实际上个人的能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他们成为管理者,但同时他们在现实中却无法胜任任何工作,这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多种的角色,要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超越了那些角色,就会形成双重角色,一个是自我想象中的角色,一个是现实中的角色,这些人的状态非常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是因为当他回归到现实的时候,就会呈现与现实角色相符合的行为,同时也会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而他们回归到自我想象中的角色之后,就会呈现与现实角色非常不符合的行为,这时他们就会呈现出悲观抑郁的情绪状态。而实际上生活中的所有情绪起伏也都跟角色的变化有关,只要我们沉浸在自我想象的角色当中,而自我想象是完全非物理性的状态,因此这种角色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与现实相比较会产生巨大的差距。因此,只要沉浸在想象的角色当中,就会因为与现实的差距产生情绪的变化。
因此所有的情绪变化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表面看很多情绪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积极发出来的,可实际上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在各种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很容易沉浸在自我想象的角色当中,自我想象的角色越是理想情绪的起伏就会越大。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建立远大的理想就越容易形成强烈的情绪变化。而男人由于追逐眼前的利益,很容易适应现实生活,因此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那么强烈,而女人由于性格的因素以及教育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想象当中,因此他们的情绪就更容易产生剧烈的变化。
如果我们要减弱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建立明确的爱好,让自己专注其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将很多精力投入到头脑的想象当中,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就是对情绪最好的约束。情绪的稳定就可以防止我们进入抑郁状态,因为抑郁症的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剧烈的情绪反应。
实际上社会集体信念本身是充满矛盾的,社会鼓励我们进入各种角色,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和专注度。而任何在角色中的责任和专注,都是要对现有的角色产生强烈的信念,这对社会的稳定性有非常大的好处。可问题是整个社会处在运动和变化当中的,我们的人生也是一种变化的轨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角色转化过程,社会也不可能为每一个人提供长久的固化的角色状态,因此,当无论任何一个人遇到角色变化的时候,越是责任感强,越是建立强大的信念和专注度的人,往往就更难适应新的角色,因为所有的专注和责任都意味着是一种对现有角色的固化和自信,只有在非常自信的状态下才能展现出责任感和专注度,才能展现出更优秀的个人能力,但同时却会失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可实际上整个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的发展就会使那些具有优秀责任感的人无从适应,他们也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比如在四五十年代,许多国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试图让所有人的角色相对固定。比如通过户籍制度将每一个人固定在相应的生活范围之内,同时让每一个人都明确自身的岗位和角色,并通过制度试图建立终身制的社会保障。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和能力,因此计划经济在初期是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同时由于相对固化的角色,使社会中的很多人都能够将注意力专注其中,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起伏会很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可问题是,社会中的人越是专注,工作能力越强,社会的发展就会越快,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有社会中的角色都需要发生变化,而这时那些固化在角色当中责任感非常强的人,往往却不能够适应角色的变化,因此计划经济最终面临彻底的失败。而这实际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责任的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固化,固化自我的状态会形成专注度以及更强的个人能力,但同时会减弱人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对于自然规则来讲,一切失去适应能力的生命都将会面临淘汰。
因此,我们要看到当今社会存在状态存在的原因。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革,就使得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严重的缺少责任感,但同时会增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推动下自然形成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造成许多人的不适应,因此这些不适应的人在各种精神压力的推动之下,也在与他人竞争的状态之下,会拼命的去与现实接触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当所有的人都相互竞争相互比拼的时候,会推动社会更快速的发展,当社会的速度过快的时候,就会出现膨胀和泡沫。而膨胀和泡沫会激发人的热情,所有的人就如同被打了兴奋剂一样,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不断的推动社会快速的发展。当所有的人都精疲力尽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停止不断的膨胀,这时就面临泡沫的破灭,这个过程跟抑郁症的过程是一样的。而在快速适应的过程中,没有人会把自己固化在某一种角色当中,也很少有人在角色中呈现出优秀的责任感和专注度,这就是目前的整个社会状态。
因此,无论是儿童教育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都要极其关注责任与适应性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自然界当中并不存在强烈的责任感,因为自然环境没有明确的岗位划分,因此我们很少会看到,动物之间因为岗位的划分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也很难看到由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造成一些动物呈现抑郁状态。而能够呈现抑郁状态的动物大多由于跟人类社会过度密切的接触,受到了人类教育的影响而造成的。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孩子的专注度和责任感,就等同于把他们尽快的呈现出某种角色当中,可实际上儿童状态本身是不存在任何角色的,只有在没有角色的状态下,他们才会呈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来,因此儿童的状态本身不是一个明确的角色,也自然就会缺少专注度和责任感。他们无论学习好坏还是某些行为的对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通过环境的影响铸就的,因此只要我们通过环境对孩子施加影响,就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有意识的去调整和提高儿童的责任感和专注度。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通过不断的给予孩子知识,对孩子进行教育,来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实际上,当给予孩子的知识很多的时候,当孩子过于成熟的时候,就等于孩子过早的进入到某一种自我认知的角色当中,也就是过早的建立了自我的价值观,一旦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孩子就会在某些方向上展现出一定的责任感来,但同时就会封闭自己对周围事物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且很大一部分可能会让自己过早的呈现出抑郁状态来。因此过早的教育孩子获取很多知识,过早的让孩子呈现出成熟的状态,对于教育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有我们以孩子的实际年龄给予相应的知识,让孩子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总结出相应的经验,这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对于人类来说永远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进入角色是需要强烈适应性的,可适应性越强就越不容易在角色中稳定,而如果我们稳定在某种角色当中,我们就容易失去适应能力。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就是由于把自己执着的固化在某一种固定的角色当中,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他们与周围的现实环境产生冲突才会形成抑郁状态的。因此抑郁症的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角色感,这就是一种强迫症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存在矛盾性的,是无法解决的矛盾。自然规则就是要适者生存,因此一切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我们不断处在变化当中,并适应这些变化才会与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一起。而适应性越强的人就越难在角色中稳定下来,就越难呈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稳定性。而社会集体信念所需要的就是责任感和稳定性,任何缺少责任感的人就很难在社会集体当中获得更高的权利和财富,这是因为社会集体的信念本身就是要求对社会信念极度的相信,并专注其中。
因此越具有适应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快乐和幸福,但是他们很难能够在社会集体当中获得更高的权利和财富,而往往具有良好角色感和责任能力的人,他们容易在社会集体中获得财富和权利,却很难获得快乐和幸福。
4.自我价值提升的方向
我们的自我价值永远是处在提升的方向上,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信任感觉,感觉永远会寻求各种满足感受,也永远会不断的通过欲望提升自我价值。只有当我们调整自我价值的方向,我们才可以接受自我价值与现实的碰撞,并且在生活中不断的让自然对自我价值形成约束,而对于我们自身来讲却并没有感受到非常巨大的痛苦。
社会集体信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自我价值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估关系,如果当我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集体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通过社会集体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来认同自我的价值,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与社会集体信念之间的融合。
这种状态几乎是大部分男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放弃个人头脑中的期待和想象,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更关注在现实中创造和显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头脑的想象当中,以现实的显化来评估自我的价值。
现实并不等于是社会,现实就是自然规则,因此我们拥有某项专业的技能,就等同于与自然规则相吻合,而我们通过某些专业技能来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源,就等于是我们通过在现实中的创造和显化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拥有某些专业技能的人,并且个人的爱好与专业的技能以及自己所获得的生存资源相吻合,就是一种极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生活状态。因此这是每一个人所关注的方向,就是要掌握一种个人的技能,把这种技能成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并且把这种技能彻底成为自己的爱好。有一句话叫360行,行行出状元,虽然现在社会并不提倡这样的方式,可实际上我们只要在任何一种能力上注入时间和精力,都能够呈现出一种高精尖的状态,并且能够有效的让我们的自我价值与现实相吻合。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根本不需要重新去学习和掌握某一种全新的技能,我们只需要在现有的生活状态中,以自己目前最能够掌握的某些能力为基础,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专注其中,就可以调整和改变自我价值的方向,并时刻保持与现实相互融合。
5..自我信念与自然规则
我们出生在这个宇宙,这个自然环境当中,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自然规则是什么,但是我们必然会遵循自然规则,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自然富裕的。因此永远要保持对自然的沉浮,保持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心,这是所有人最需要建立的信念。
在西方有许多国家都属于宗教国家,在全世界只有极少数的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实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未必是为了获取真相或者开悟,任何宗教都首先保持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心,因此我们信仰任何宗教都等于寻找了一个我们可以敬仰和沉浮的方向,因此强烈的宗教信仰就会克制我们自我的欲望,因为当自我欲望不被约束的时候,自我会极度膨胀,而当我们的内心永远存在敬畏之心的时候,敬畏之心的本身就会带来恐惧,而恐惧就会让自我永远处在收缩的状态和约束的状态当中,虽然这种约束是有限的,而且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宗教的信仰程度,但是建立一定的信仰对自我信念依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拥有敬畏之心的是自然规则是人类所研究的科学,我们通过对自然的探索,了解了自然规则的面貌,我们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则的规律,也就是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普及性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普及的科学知识就是对我们生存的自然最简单朴素的描述,只要我们对宇宙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自我不是老大,我们永远要臣服在自然当中,宇宙永远会有一个更高的智慧来管控我们,因此,我们一切的愿望和行为都要符合自然规则。
人类社会充满谎言,之所以有谎言,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集体信念就是一种虚假的伪装,我们对社会的集体信念越是信任,我们伪装的就越多,我们的谎言也就越多。而谎言隐藏的就是自我欲望的不断膨胀,我们看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不断膨胀的时候,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欲望在不断的膨胀,不断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越快,社会的伪装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而自我的欲望就会更强大。却是这样的状态,就越容易使更多的人呈现抑郁的状态,因为抑郁就是自然规则对人类的警告。
可实际上由于每一个人都处在社会记忆当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是由某一个人的意志来决定的,。虽然我们决定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决定自我的方向,我们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而不是投入到与他人的比拼当中,投入到不断的追求获取财富和利益的状态当中。简单的生活需要简单的付出,越是奢华的生活,我们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实际上无论是简单生活还是奢华生活,都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真正的痛苦是我们的自我价值造成的,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就越需要更奢华的生活来维持,我们付出的精力也会越多,而我们的自我价值越低,任何简单的生活都可以让我们自我满足,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喜悦,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
任何精神类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自我的膨胀,而任何精神类疾病最终的摆脱,都是由于我们逐渐适应并接受了现实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调整我们的生活目标,让我们始终处在简单朴素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就会远离任何抑郁的状态,越简单的生活,情绪的起伏越少,能量的付出也越少,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安逸、喜悦、快乐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