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共舞 向雷夫致敬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阅读小记
沐浴着春日的阳光,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中,贪婪地吮吸着芳香与甜蜜,探寻着双脚不能企及的诗意和远方。
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着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翻开张德芬的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爱到极致是放的》,随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历程,逐步展开自己的成长,了解自己、看清小我,心怀感恩和谦卑,唤醒未知的自己,找回内心全新的自我,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之旅;走进《四书五经》之《大学》,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了解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虽艰涩难懂,但深入品味,华夏先哲的智慧跃然纸上;但心之所向的还是《第56号教室的故事》,沉浸在雷夫先生的言词之中,他的教育情怀、对生命的尊重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雷夫先生的眼中,没有漂亮的校舍,没有现代化的设施,甚至没有老师,他只看到了学生,他眼里只有学生,这就是一个教育家的情怀。对于他来说,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就是他最在的喜悦。他曾说,“一个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很容易,但是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是啊,真正的教育都是发生在“信任”的氛围里。
记得前年刚带完一届毕业生,暑假开学接手一个新班时,就体验到了这种感觉。新学期第一天,当我走进教室,环视着一张张稚气可爱的面孔时,心里充满了满满的信心和愉悦。没有过多的自我介绍,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翻开新书,通过扉页的目录来窥探本册书的知识,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畅所欲言,一张小小的目录,孩子读出了许多的信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开始熟悉彼此。课下,有的孩子很欣喜,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很有意思,也有孩子说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当然,听到这样的声音,作为老师无疑是欣喜的,这意味着孩子对我的接受。也有一些孩子不言不语,一双眼睛里甚至还有一些敌意。虽然课堂上他们也很配合,但总觉得和个别孩子之间缺少些什么。直到去年我让孩子写心理话时,一个孩子这样写道:“以前,我不喜欢你,总觉得是您的到来挤走了我的老师,可是现在我喜欢上了你。真的,老师,我爱你……”只有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信任,才会有默契,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雷夫先生正是和孩子们达到完全信任的境界,才使56号教室产生了奇迹。
“我并不关注他们当下的成绩,我关注的是他们十年后的成绩。”这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在没有看到雷夫先生的这句话时,我曾对我教过的学生这样讲过:“我不关注成绩,相较于成绩,我更关注的是你们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习惯养成、阅读能力等,只要你们的状态好,考个好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于是,我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超级演说家”“美文诵读”“课前一分钟演讲”“阅读签到”“读书微聊会”等,期望通过这样的语文活动,扩展孩子的视野,提升语文素养,这些都是一份试卷所无法考出来的,但是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孩子的各项语文能力。去年,一位在澳洲参加国际班学习的女孩发来短信,“老师,我发展以前你教我的那些真的都很有用,每天的课前演讲我总是第一个举手,也是第一个演讲的,也不用作太多的准备,我在这些同学中也算是优秀的。感谢您教过我们。”一位在实中上学的家长发来信息:“在今天的家长会上,我姑娘说感谢您当时没有紧盯着成绩,让她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些好的习惯,她的成绩一直在进步,在初中也依然名列前茅,作文还获奖了!”作为老师,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很多时候使我们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一味地盯着成绩,殊不知这样其实是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许从一时来看,孩子的成绩确实提高了,可是长此被动学习,孩子一旦脱离监管和督促,成绩立时就会下滑。
“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特殊的理财课”“照顾好学生更重要”……每一字,每一句,都折射着一个教育者的伟大情怀,他给予学生的终极关怀,他从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需要考虑而做的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向雷夫致敬,向雷夫学习,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努力挖掘每一个生命的潜能,尊重每一个生命。
徜徉在书的世界中,采撷着书中的智慧,如同蜜蜂一样吸纳着精华雨露,丰富着自己的思想,仔细品味着雷夫先生的思想语录,阅读着第56号教室的故事,思索着,沉淀着。书历久而弥香,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将会积淀更多的教育智慧,带领着我的孩子们更好地前行,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