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老师让我们拍摄纪录片的契机,我特地去双子塔借了一本《纪录片剪辑与制作》,看完就仿佛自己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对于纪录片的一些困惑也消散了。
1.大学生也能创造出充满个性化的独特视角的纪录片
不再封校,我们终于可以自由进出校园,去好好得看看武汉,我们的镜头也可以不再受限于大学校园。在我看来,拍摄纪录片非常考验专业水平,而刚接触纪录片的我们,开始上手定会困难重重,受到时间、题材、经费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学习纪录片也不能从那种百万制作的纪录片上去学习什么纪录片创作高度,这本书就恰恰好,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们近几年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切合实际,避免纸上谈兵,真正地对症下药,发现自己的问题。就比如说,对偶尔、即兴记录下来的内容的把握,对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性内容的把握。而且大学生很容易选择“假大空”的主题去拍摄,往往就会缺少细处内容。在选择普通人拍摄的时候,一些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琐事、主题内涵也很容易变得平平无奇。如果将这些个体与事件、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就能发现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
2.纪录片的拍摄真的很需要细节
就比如说作为编导要学会背镜头、做笔记。我发现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编导的作用体现不出来。一直以来,我们对编导的职责都存在误区,认为编导主要是写脚本,其他的就不重要了。其实恰恰相反,在多机位拍摄或者是素材量大的时候,就需要编导去记住其中精彩镜头,标记镜头方便后续剪辑。在观看和梳理素材阶段,需要敏锐地把握素材中的语境,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和美学判断,强化自己的主观创作意识。
3.补拍和重拍不是浪费时间
补拍和重拍可以弥补拍摄失误的遗憾。既然是在学习拍摄纪录片,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因赶时间降低质量。而且,进行必要的补拍并不会影响后期编辑,反而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我们之前在拍摄作业的时候,在遇到不顺畅或者不满意的镜头时,往往不会选择补拍和重拍,我们统一认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素材是最好的,重拍会缺少一些风味。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是否重拍确实要慎重考虑,在差强人意时要敢于去重拍,重塑纪录片声音系统的语言形象,尝试在不同的创作维度上审视所拍素材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