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我们继续提供视角,讲中学课本里的抗美援朝。
就在各种信号显示,中国军队已经入朝参战的情况下,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北进到鸭绿江畔的美军,第七步兵师第17团,依然骄横的排成一队,往鸭绿江里撒尿。
在欧洲,他们这样干过,巴顿在莱茵河撒尿的照片,在美国报纸上广为传播。
在亚洲,他们更加胆大妄为,白种人在从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到印度河的戈壁平原,从阿拉伯的沙漠到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广袤的亚洲土地上的征服史,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心理优势多的不是一星半点。
你跟我说文明,我相信,你跟我说文明不带血与火,我不信,你跟我说吃到碗里算完、不需浴火就能重生,我更加不信。你能够铸剑为犁,从来都是因为战场不输于人。
否则.......你去问问当下的俄国人吧。
所以,我们要记录一个时刻,1951年1月4日,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分别从两个方向攻进汉城。历史仿佛一个轮回,1894年甲午战争,清军从这里狼狈北逃,大清二百多年的江山,在这之前曾经有过同光中兴的小阳春,经此一番从东边海上来的冲击,就像一个桌子,本来摇摇晃晃尚可勉力维持,突然直接断了一条腿,明确昭告了未来抬进太平间的命运。
为了这个时刻,多少人,经历了多少憋屈,在梦里才能舒展一下呼吸。
萨镇冰,一生活了93岁,祖上是蒙元时期色目人归化的蒙古族人,他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时期的海军总长等军职,还曾经代理过民国的国务总理。
甲午战争中,萨镇冰打过日岛保卫战,英勇抵抗11天,被迫撤退。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有人提议将仅剩的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萨镇冰搏命反对。
1905年,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不过,他所能做的,也没有疆场,只能是从培养海军人才入手,为这个国家积累元气。
1911年武昌起义,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他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想加入革命军,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以离舰出走的方式,向部下暗示了他对起义的默许。
抗战时期,萨镇冰以近八旬高龄,依然奔赴南洋各地,慰问抗日华侨,又转战内地各省,宣传抗日。
这一位经历三朝,经历无数大风大浪的世纪老人,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克汉城的喜讯后,抑制不住心中的万千感慨,赋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能打?而不到七年之前,1944年的国军就不能打?
举一个例子,与抗战时期1944年,国军的豫湘桂战役一样,同样是守势和撤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铁原阻击战中,面对极为困难的被动局面,面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几乎所有人都决计想不到的惊天勇气,把9000多人的队伍,化作了200多个小阵地,一个个抱着玉石俱焚的必死决心,经历严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去硬抗已经提前注定的结局。
无它,心气变了,已经改天换地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当电视剧《跨过鸭绿江》2021年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演到第29集铁原阻击战这一晚,正好打破全平台的电视剧收视纪录。
孙中山先生曾经慨叹:四万万民众,一盘散沙而已。
而今,敌人面对的,是已经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