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充斥着各种书单,书单中推荐的总是那几本书,各种力捧。《万历十五年》就是其中的一本书。书单里的书或许很经典,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去看,我不太建议按照书单去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更多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阅历去看适合自己的书。况且其中很多经典的书中的理论已经过时。
《万历十五年》我看的很痛苦,我的词汇量和历史常识储备量都很差。加上黄仁宇是民国时期人,文风用词同现在不太一样。尤其是最后一章,讲思想家李贽的,我之前完全不知道李贽是做什么的,这一章全是各种理学,心学,佛教,儒教等各种学派理念的阐述。差点没看哭。
全书通过7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全方位阐述了那个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通过各人在历史的轨道上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挫折来剖析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等。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经常看历史书的人应该会看的酣畅淋漓。
书中对明朝中央各部门架构,朝廷礼仪,官员服饰等有简单的介绍。至少再看古装剧时可以通过更多维度去评判一个剧良心与否。
通过此书,也认识到了四书五经等儒道思想对于后续治世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通过不断对儒家思想加以改进来适应当时管理国家的需要。因文化一脉相承导致的巨大惯性使得我们也一直停留在人治的阶段。而8090后一代突然全盘接受现代西方教育,不再将儒家思想作为必修科目。以致出现了传统文化断层、国粹没落的现象。年轻人和老一辈在认知上产生巨大的拉扯。
通过书中对明朝管理国家的方式论述,也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很多国家现行的政策。明朝农村实行自定乡约,近于自治。就同我们现在农村自治制度一致。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就是基层自治机构。明朝断案有县级审、市复审、北京终审的制度,就同我们现行的二审终审制一样。通过对明朝科举制度合理性的论述,也能帮忙我们更好评判高考制度的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当然,想要真正的了解历史,必须从浩瀚的史实中去不断推敲,最终有自己的结论。从他人解读的作品中看到只是他人眼中的历史,只能当作参考。
通过书中对于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对比,申时行和张居正理念的描述。会明白历史上有太多才华横溢的人,但是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人却一定不是最才华横溢的人,而是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改善最多的人。他们同样才华横溢,但是多了一份权衡现实的全局观,不会为心中一点孤愤而执拗到底,而是适当妥协定出现状下最有利的政策。这种能力更难得。
回到现实生活,在工作推进中,跨部门配合、同领导沟通都是存在的问题,能推进项目成功的不是最有想法的人,很多人一旦推进受阻,就开始怨天尤人。最需要的一定是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多方因素做出最适合方案的人。
通过清官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符号化的历史名人生平真实的还原。我们会发现这些人既有令人敬仰的品行,也有令人诟病的性情。而以往对于某一古代名人的评价只有固定的标签。这会帮助培养我们的怀疑精神,对待很多事情寻找更全面的认识。对于现实中的各种传言和蜚语有更清醒的认识。
不同经历看同一本书时会有不同收获,这本书会常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