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读书笔记写于2016年。
最近整理书架,偶然翻到一本从前的读书笔记,想着重读一下,同时也顺便在互联网上分享出来。由于是学生时代的笔记,言语中或许稍显稚嫩,但都非常真实,在此我也不打算修改它。有志同道合之人阅之即好。
虽然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情,但是分享也很快乐。后续也会试着分享一些近几年读过的好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
Day1 2016年3月9日 Page 1-34
这是我美好的大学生活,最后一年,最后一学期。这也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一段故事将要结束,而另一段故事将要开始。在这四年中,我一直努力克服心灵的一些“暗疾”,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我。在这个转折点上,我正努力克服一些难题,有时也会停滞不前。因此我需要有人给予我帮助及一些指导。恰好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一本关于身、心、灵修炼的书,我渴望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这是一本只要一翻开,就不想停止的书。也是一本只要深入读下去就不得不停止的书。因为在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思考,那些关于“内在真我”的问题。该书以一场“奇怪”的对话开始,讲述一个对生活极为不满,被痛苦包围着的现代女性,在一次离家出走时遇到一位“智者”。于是这位“智者”,暂且称他为老人,便与女主角“若菱”一起开始了寻找自我之路。
关于自我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老人认为我们的名字、职业或学历、才华、收入等,均不能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因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其他的东西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自己。当若菱说起自己从小时候到婚后所有的不幸时,老人给了她这样一段话:“你认同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的受害者。你的故事让人同情,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你。”
也就是说,所有可以用来描述我们自己的语言只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手段。比如我们的名字,我们过往的经历,我们的职业等,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身份认同,而不是“我们”本身。我们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有时候甚至不清楚每个角色所应做到或“成为‘的样子。关于“我是谁”的问题还未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我希望随着书的深入,我也能解开谜团。
第二个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也跟女主角想的一样,认为“我们”想要的不过是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但这只是表象。上述这些最终都代表着我们所追求的三样“东西”——爱、喜悦、和平。当然,用“东西”并不恰当。
这里的“喜悦”不等同于“快乐”。
因为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即由外在事物引发,它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有一个是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所以,一旦那个令人快乐的情境或事物(比如 shopping、喝酒、唱K等)不存在了,那么快乐也会随之消失。
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所以一旦拥有了喜悦,外界很难拿将其夺走。
这里的爱也不是一般的男欢女爱,而是真正的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比如父母之爱。
但说到父母,这又是值得大写一篇的话题。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想写的实在太多,却整理不好思绪。望慢慢改进。
现在看来当时的读书笔记,仍然停留在头脑层面。比如,我的脑海中还是有许多“应该”。比如,对“真正的爱”的理解。真正的爱我至今还未能有完全的体悟,当时以父母之爱举例,现在看来不太确定父母之爱是否是“真正的爱”,毕竟父母之爱当中可能夹杂着他们的私心和期许,以及他们个人的人生模式。
anyway,第一篇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