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人曾经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同理,如果可以明白此话的人也会知晓一生的追求和追寻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由于生命的短暂性,任何时候,人类必须决定,或好或坏,什么将成为他(她)存在的纪念碑。事实上,我们如何活着取决于我们的内心而非环境。
因为每个人都有在任何一个瞬间改变的自由,在任何条件下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选择保持自己尊严的自由,选择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想要追寻或者追求什么而完全取决于自己。
突然间,想起来,在前些年读弗兰克尔的时候,记得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书中讲述了他在集中营极端的环境中体悟出生命的意义,证明了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不同。于每个独特的个体而言,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的生活内;生活中需要他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中;独一无二的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独一无二的特定机会中;解决问题中、应对每个情形对人的挑战中;每个人承担自己的生活、对生命做出的回答中;成为负责任的人以及对生活做出的回应中;发现世界中(而非人的内心或人的精神世界中);但终究,每个人要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么去追寻?
因此,也在想,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各不相同。我们穷极一生追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有其它表达方式,比如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努力是为了什么?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内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问题。
PS:<我想从我看的书中做一个浅析>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一定程度上能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结合到每个人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背景,会有适合自己的特定想法。在目前的思想层次上,对这个 问题的考虑如下:
第一重,追寻物质
首先,物质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能得到一定的物质保障,那么可能会处在为了一日三餐疲于奔命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下生存是唯一的目标,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它。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如果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 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从而陷入贫穷和愚昧。
叔本华哲人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到,对于一个有天赋的人来说,最大的恩赐就是他有稳定的物质保障,从而可以衣食无忧地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当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不用为衣食住行而担忧的时候,心中会非常的踏实,不会焦虑,这就是安全感的表现。
其次,物质能给带给我们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我们想专心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外界环境太冷或者太热,或者太嘈杂或者不停有人或事来干扰你,是很难全神贯注的做事或者思考的。充沛的物质保障能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最高境界是,周围的一切不会引起你注意,也就是说,我们处于身心最舒适放松的状态,没有任何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不适,从而让你意识到它的存在,进而干扰到你。
最后,物质可以带来一定的便利,节约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外包一些干扰自己的事情,采用更快捷、更方便的交通方式,或者采用更省力的处理方式。只要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我们往往可以选择最省力、省时间的做法。考虑到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生命,这是物质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之一。有了物质的保障,很多杂事不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去。
当然,不需要成为富豪或者超级富豪,但如果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会不得不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也无法从内心来满足自己。
第二重,追寻平静的心灵
可以参考《心静的力量》这本书。书中提到,很多人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无法拥有平静的心灵,而心灵所具有的力量是远超财富的。获得财富并非那么容易,但想得到宁静的内心,往往难度更大,不但需要内心强大,有安全感的保障,还需要破除执念,让心灵通透纯净。
“最大的财富就是内心的平静,少了它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即使有了物质保障,如果无法拥有平静的内心,始终处于烦躁、不安、焦虑、恐慌的状态下,很难真正欣赏人生美丽的那一面。自由需要有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平静则是基本的自由。
同样,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也说道心静的力量: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第三重,追寻生活的乐趣或者生命能达到的极限
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平静的心灵,接下来选择的道路便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会追寻人生的乐趣,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乐趣都会成为欣赏和赞美的源泉。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智慧姐姐有说过,我们不需要考虑是不是要往上走,就把工作或者事业当做是一个智商的考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看自己能不能用智商或者情商顺利的解决,这当中充满乐趣。把生活当做是一个游戏,用旁观者的眼睛去看当中发生的一切,没有那么多的投入感,也许会觉得更有乐趣。
另一些人会追求挑战,追求生命所能达到的极限。专注于一点,反复钻研,不断否认与超越自己,深度的挖掘使你的方向越来越聚焦,也越来越追求极致。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什么样的人非常关键。看到高手不等于你能超过他,但是如果你没有看到,就连门都没有。一旦看到你所在领域的高手,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登上顶峰的资质;如果能找到与你气质接近的高手,马上就能知道自己该如何走上顶峰。
挑战极限、追求极致的人,在不断地冲破人类对思想或身体极限的认识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走得越来越深邃,享受的是挑战带来的乐趣。日本动画片往往是这一点最好的诠释,比如说《棋魂》,比如说《灌篮高手》,那种对于极致的热忱和追求,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可以如此的纯粹。
追求生活的点滴乐趣,是扩大生命的广度;追求生命的极限,是扩大生命的深度,两者均是希望把有限的生命扩展到尽可能宽广的地方,让生命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这两者是否能统一呢?困难之处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兼顾。毕竟,有些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嘛!
最后一重,追寻生命的无限可能。
曾经有和朋友讨论过成功的标准。我的观点是,成功因人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一定要定义,那就如《明朝那些事儿》书中所说:“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生命亦是如此,没有规定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意愿,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和一个位高权重的总统,在生命本质的自我实现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上一代人对于生命,所能想到的可能性是极少数,大多是从属于某个单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好好教育下一代。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的联系不断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社会的多元,也我们看到了,更领略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目力所不及的地方,无数多的人以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方式在生活着。因此,不要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领域中,生命有无限的可能。
有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也有些人对生命有不同的看法。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活得精彩,活得认真,活出别人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 生命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毕竟,每一个不曾起雾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非常有意义且无憾,无所畏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