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思考,思考有方式,思考有方向。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需要要创新。很多人认为孔子迂腐保守不知创新,其实大错特错。孔子不仅对三千年前的文化有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其实他还有系统的完整的创新理论。比如说孔子对教师的意义,就充满了创新的要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当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人类积累而成的故旧的知识,二是在故旧的知识上能够知新,能够创新。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才是合格的教师,“温故”与“知新”相辅相成。杨叔达说:“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欲知新而不温故,其病也狂。”一个好教师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我们做教师的真要认真体会孔子说的这句话。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的这个定义,就是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传道,学生受道;教师授业,学生受业;教师解惑,学生释惑。永远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韩愈的定义是单边行为,影响中国教育一千多年。孔子的定义,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故旧的知识,在授业过程中又能发展创新,今天重温孔子关于教师的定义,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许多新的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
心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想又想不明白的状态就是“愤”。想清楚了而又无法表达出来的状态就称为“悱”。朱熹注:“愤者,心欲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是教学的契机,抓住了这个契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创新思维,更不能发散思维,这样的学生孔子就会暂时放下,不急于求成。
孔子的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老师对学生需要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学生会创新思维。
我们读到这里,文字只能算读懂了一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但老师如何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能力呢?教师需要“温故而知新”,教师需要高度的归纳或概括能力,要有将所讲内容上升到一定哲学高度的能力。老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但教师更要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不能举一反三而能创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反之,一个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而能创新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我们所说的“学习与创新”,不仅仅是学生要创新,更是教师要能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让学生创新的能力。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愤而启”,“悱而发”,“举一反三”这就是孔子对教与学创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