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的过程就好像一座桥梁,它通向美化照片的目的地,但它本身并不是摄影的终点。
我理想中照片表达的最重要意义的信息是什么?怎样暗示这个信息?怎样将这个信息更鲜明地传达给观者?而在拍摄照片的同时,应该怎么表述这种意境?怎样去表现大自然的美、人与人温馨的情感、生活的美好?怎样才能提高照片的价值?为什么我要这样拍摄照片?
比如采用大光圈拍摄,同时将焦点对准所要拍摄的主体,此时周围的一切景物都将变得虚幻模糊,从而将主体清晰地凸显出来。这是最常用的也最为简单的拍摄方法。
通常靠近画面中心但有偏下的位置,都是能够让主体凸显的绝佳位置,这样做往往也都能得到和谐优美的构图。
当拍摄主体充斥了画面中几乎所有的空间时,无疑将会带来超清晰的质感和超强的视觉冲击力。
也许对于同一个主体来说,它周围大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在噪杂的环境中,如果你尝试各个角度去拍摄,也许就能发现最佳的背景。
最好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
特别是拍摄有人物情节的画面时,陪体和主体要能相互呼应。这样一来,情节上能够相互呼应,同时构图形式上也能相互呼应,画面自然而然就均衡了。
均衡不能单纯等同于“对称”。对称要更侧重于庄重、稳定,但容易变得死板;而均衡,不仅要给人稳定感,还要求富于变化,有节奏感,这样画面才更有美感,活泼灵动。
一般来说,直线会给人稳定、坚固的视觉感受。
曲线的线条比较优美,更富艺术感和美感。
倾斜的斜线让人感觉不安定,从而有一种变化的动感。
圆形的线条会造成人视线的旋转,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动感。
需要强调的是,线条的运用一定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要与内容紧密关联,不能脱离内容单纯追求线条效果,硬添进画面的线条只会让画面变得杂乱,没有章法。
形状还会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比如正三角形给人稳定、踏实的联想;而倒三角却会产生不稳定的、极端的心理暗示;方形给人沉稳的感受;圆形比任何形状都饱满、富有张力,并常常让我们联想到上升的物体,如太阳、月亮、气球等。
在色彩构图中,色彩的运用一般以三种形式出现:相邻色的搭配、对比色的互补,以及单色调画面构图。大部分都是在后期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
如果对所要拍摄对象的整体色调感到不满,可以等待光照发生变化后进行拍摄,或者通过调整相机白平衡来改变画面的整体色调。
在拍摄高调照片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曝光量,以提高画面的亮度;在拍摄低调照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减少曝光量,压暗主体的亮度。
横构图强调画幅的宽度,这样在观看照片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引导观者的视线从左至右移动,因而比较适宜表现被摄景物的宽广,能够展示出一种宽阔的力量。
强调纵深感的竖构图,竖构图强调画面的纵向长度,在我们观看画面的时候,这种长度驱使我们的视线从上到下移动,从而产生视觉上的高度感和纵深感。
现在许多数码相机的取景器内,都设有帮助我们构图的辅助线,也被称做“九宫格”,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辅助线更精准地进行构图。
在构图的同时,要注意尽量在画面中添加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这样能够为画面带来一些变化,从而避免因为过于对称带来的呆板。
前景中水中的木头,以及右侧的丛林、远处的山脉都打破了左右景物过于平衡的状态,画面在变化中更加统一了。
第二,要避免画面的影调、色调不和谐统一。
除非特别需要,最好不要拍摄这种“十”字形对称式构图的照片。
对称的遮阳伞,伞的左右一模一样的躺椅,它们在水中的倒影等,尽管右图中的景物几乎呈上下、左右的“十”字形对称,但远处的海岸线
制造出了一些变化,使画面更具立体感,遮阳伞和躺椅在水中的倒影也是虚景,避免了绝对、呆板的“十”字对衬。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
在圆形构图中,如果出现一个集中视线的趣味点,那么整个画面将以这个点为轴线,产生强烈的向心力。
圆形构图最适合与方形画幅结合起来,将主体置于中心,表现力更能充分发挥出来。
稳定的正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构图方式,给人均衡、稳定的整体印象。
人物的头、肩以及双臂,共同构建了一个不等腰三角形,在稳定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变化,使得人物的姿势看起来非常自然、活泼。
正三角形构图在力学上是最稳定的,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定、坚实、不可动摇的稳定感,从而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均衡的美感。
倒三角形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在力学上是最不稳定的“陀螺形”,它在旋转运动时保持直立不倒,因此它具有一种强烈的、极不稳定的感觉。
但倒三角形同时具有一种动态的活力,给人明快、动态的感觉。利用这种构图方法拍摄,能够打破平衡的画面趋势,让画面更活泼,给人明快的感觉,很适宜表现动态。
在它的左右两边,最好要有一些不同的变化,以打破两边的绝对平衡,使画面免于呆板。
当画面中出现一条或多条平行的水平线,我们就可以说拍摄时采用了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构图多用于拍摄海岸、草原等风景类照片,以表现出一种宁静、安定的美感。
水平线构图通常会利用水平线将画面上下一分为二,形成上下呼应,此时应注意尽量不要将水平线置于画面中央的位置,避免画面形式过于死板。
通常将水平线置于靠下的位置,是为了强调天空的广阔;将水平线置于靠上的位置,强调地面前景的作用。
在利用水平线构图拍摄时,请尽可能使用短焦距,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感与更宽广的视野。
凸显高大的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的照片也多用于竖画幅中,通常在竖画幅照片中运用垂直线构图比起横画幅照片更具深度。如果是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那种巍峨的气势和深度将会更加震撼。
如果画面中垂直线较多,也可以采用横构图拍摄,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斜线给人以不稳定感,是一种容易让人激动的线条。
斜线式构图又可以延伸为经典的对角线构图,就是在拍摄的时候,把主题安排在画面的对角线上,或者直接让主体形成对角线。
拍摄时利用树枝的倾斜度,搭建对角线构图,将花朵安排在对角线偏下的位置,产生重量感,使之成为画面的重心,引人注意。
曲线本身就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并且具有流动感和韵律感,给人优美、雅致的感觉。
利用人物背部与臀部形成的流畅线条构建曲线构图,使人充分感受到女性身体的自然美感。同时将人物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使画面更加优美、端庄。
“S”形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它优美而富有活力,韵味十足。
雪地上的车辙痕迹呈现优美的“S”形,尽管画面中的元素十分简单,由于“S”形曲线的存在,却同样韵味十足。
突出主体的框式构图
以深海礁石的孔洞为框架,“圈”住远处的潜水人,将他推向更加突出的地位。
而在这样突出主体的同时,这种透过框架看远处风景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摄影师是在某处偷偷观察着海景,烘托出深海世界的神秘。
通常我们都会将边框的景物处理为黑色或深色,如果是浅色的,则采用逆光拍摄,使之变暗。因为这样才能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作为前景的框越深暗,主体在画面中就显得越明亮,加深观者对画面形象的视觉印象。
这里的“框”可以是门框、窗口、隧道、山洞等各式物体的边框。就形式来讲,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甚至是不规则的多边形都可以。一些形状较为优美的边框还能起到装饰画面的作用。
开放视觉的放射性构图
放射性构图可以表现的题材有很多,多为风光、纪实和建筑。比较多见的主体有呈放射状的云、光线,以仰视的角度拍摄树木也能得到放射性构图的画面。
影调的对比包括画面上影调等级的对比和影调面积的对比。一般来说,浅色的主体适宜选择深色的背景;深色的主体宜选择浅色的背景。
如果以大面积的浅色背景衬托小面积的深色主体,或者以大面积的深色背景衬托小面积的浅色主体,就更容易使主体吸引到观者的视线。
拍摄这张照片时,作者观察到一束集中的光线打在颓废的土墙上,同时照亮了一株枯草。周围的景物都处于深暗的阴影中,使得这一小块明亮的区域格外突出。
色彩具有情感性,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而强烈、醒目的色彩对比更能透射出活力,从而让主体更加具有吸引力。
小小的果实在逆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而周围深暗的绿色背景和绿色枝叶,更突出了它明亮跳跃的红色。
太阳已经下沉,房子周围的景物沉寂在一片冷色调中,但微弱的暖光却使房子的白墙形成橘黄色,非常突出。
色彩对比可以分为色彩的色别、明度、饱和度、冷暖的对比,以及不同大小色块的对比。
大块的色彩对比能够突出景物的纵深感,并掩盖细节。
影响色彩对比效果强弱的因素主要在于色彩的饱和度,两种对比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它们的对比度越高,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就越强烈,而当它们的对比度降低时,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被削弱了。
在摄影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一个最直接的鲜明印象,利用大小对比是最好的办法。
有的主体与陪体之间大小的差异来自于它们本身的体积,而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距离,也能对被摄对象原先的大小效果产生影响。
利用一大一小两朵花形成大小对比,这样一来,尽管是两朵花,很明显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同时这一大一小,在画面中形成一条斜线,为画面增添了不少动感和情趣。
虚实对比的处理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
制造虚实对比的最常用方法就是利用长焦镜头,同时采用大光圈拍摄。
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实际存在的实体与虚幻的事物进行对比,例如在拍摄岸上的景物与水中的倒影时,或者人物与镜中影像的结合,这些实体和虚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
将主体与陪体的虚实颠倒过来,故意将主体虚化,使前景或背景清晰,反而更容易让主体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这种拍摄手法并不多见,但是一旦用好了,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般质感的对比多用于人体与静物摄影,追求质感的美。最为常见的质感对比有细腻与粗糙的对比。
常见的质感对比还有柔软与坚硬的对比、透明与非透明质感的对比等。
动静对比是利用主体与环境的动态、静态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动静对比一般是通过快门的控制实现的,将快门速度降低,移动速度快的对象就会在画面上呈现虚幻状态,而相对静止的对象则清晰可见,从而形成一种生动真实的画面效果。
风光摄影中常见的构图错误:1. 画面被一分为二。2. 同时存在两个相似物体,当画面中出现两个形状、线条、方向或大小都相似的物体时,它们必然会相互争夺、相互冲突,这是非常不理想的构图形式。3. 出现明显的形状,即使有些陪体本身就有明显的形状,比如云、窗户,也要试图将其去掉,或者利用其他陪体将其掩盖。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窗户等明显形状,改变拍摄角度,将大片的树丛作为背景,利用枝叶的倾斜度搭建斜线构图,为画面增添动感。枝叶两侧都有不同面积的树荫出现,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主体向外倾斜
当你遇到景物中有物体倾斜的情况时,比如歪斜的路标、电线杆、树木等,应将它们的倾斜方向指向画面中心,而不是画面以外。
首先为了突出花朵的位置,将它安排在画面一侧的三等分线上,并将焦点放在黄色的花蕊部分。
明显可以看出,花儿的茎是有倾斜角度的,即向它的左侧倾斜,所以在拍摄时将它安排在画面左侧,使之向画面中心倾斜。
人像摄影中常见的错误
人景比例不恰当人们在拍摄人像照片的时候,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人物与周围环境比例不恰当。
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地位,同时交代一定的拍摄场景,裁去人物头顶过多的空白,并改为横幅构图进行拍摄,人景比例把握得十分恰当。
人景比例不恰当的情况,多见于旅游纪念照的拍摄当中。这时既要将标志性景点纳入画框,又要将人物全面表现出来,所以分寸很难把握。当景点过于宏大时,拍摄距离可以远一些,取景点的全景,然后让人物向镜头近一些,不要遮挡住后面的景物即可。
出现不良衔接
所谓不良衔接,就是在拍摄人像的时候,出现人物头顶“长”树枝这一类不好的“巧合”。
为了避免人物背后再次出现不良
衔接,降低拍摄位置,以蓝天白云作为背景进行拍摄。
注意观察模特的姿势,她的左手轻轻搭在膝上,右手自然地放在头部,显得轻松又自然。手臂在画面中形成了非常活泼的斜线,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变化。
其实女性的身体线条是非常优美的,但不意味着随随便便在镜头前站着,就非常好看了。
轻松自然的姿态往往是最优美动人的。拍摄时让模特在青草地上欢快地跳跃,摄影师负责在抓拍人物动作的同时,将人物摆放在画面合适的位置。
为了突出表现人物跳跃的高度,在人物脚下留出一定的余白。如果你想使人物看起来跳得更高,可以采取更低的拍摄角度,比如趴在地上拍摄。
CHAPTER 02 实战构图之风光摄影
练习摄影构图从风光摄影构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为景物是静止不动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取景。
通常来说,像草原、大海、平原、花海这类具有开阔感的景物,在拍摄远景的时候,最好采用横构图,才能更大范围地将这种开阔感展现出来。这时候最好采用广角镜头拍摄,其开阔的视角能够将风景表现得更加辽阔。
采用横构图拍摄,同时将主体小岛置于画面中央靠下的位置,强调天空的宽广和海的壮阔,展示海天一色的壮美景象。
竖构图强调景物的纵深感,因此在表现景物高大、挺拔等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多拍摄一些前景和后景,从而充分展示一种距离感,这是采用横构图几乎无法做到的。
同一被摄主体,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景物特点,也可以有特别的构图方式。比如拍摄一簇野花,以低角度竖构图的方式是表示花儿向上生长的状态,而横构图拍摄则强调表现花儿的数量多。
景物是静止不动的
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常规观看景物的角度来拍摄,那么效果肯定和所有人经过时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那么拍照还有什么意义?只能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罢了。
如果在拍摄的时候尝试换个角度表现我们常见的事物,很容易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画面。
同样是花儿,单枝的花朵平拍效果最美,而要表现大片花海的壮美,则需要采用远距离俯拍的方式,才能将那种气势充分展示出来。
利用俯视的角度拍摄大片的油菜花田,视野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处,景物显得非常壮美和广阔。
为了收纳更多的美景,使画面更有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由于天空中的云朵十分迷人,故意将画面的空间分割安排成为“天多地少”的形式。
我们在拍摄山景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山体呈现的自然线条,来表现摄影构图的形式美。
山体的线条十分迷人,但是不意味着将它放在画面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千万要注意不要将山体的边缘线条放在画面的中央,而应该试着将它放在画面的三等分线上。
侧光是最能表现景物线条的光线,当光线斜照向山体时,山体自然会产生阴影,显现出明暗的线条,进而呈现出立体感。此时要注意山体阴暗部分色调的深浅,最好以阴暗部分确定测光基调,从而使得画面层次丰富。
利用曝光锁定!
最好以阴暗部分确定测光基调
当你站在山脚下拍摄时,可以用低角度拍摄,表现山的高大挺拨,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此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前景作为衬托,使得山体更加雄伟壮观;站在山峰之巅,立刻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此时可以找一块平坦且无遮挡的地方,将镜头对准远处,就可以将山体以及山体周围的景致全部纳入画面中。一般来说,登上邻近的山拍摄最好,可以拍到整座山雄伟的气势。
在构图上还应注意掌握平衡,因为山峰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也有低,在拍摄时可以利用太阳、树木、房屋、人物等形成近景或远景,以加强其山峦叠嶂的效果,达到平衡,同时画面能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在拍摄森林的过程中,如果画面过于完整了,反而会削弱森林宏大的感觉和现场感。可以多拍摄一些局部细节,暗示局部以外广大的森林场景,使人对森林的整体产生联想。
仰拍在拍摄森林时最常见,我们可以利用仰拍产生的放射效果,来表现森林的高大雄伟,树木的笔直挺拔。
拍摄草原的构图要点,可以放在色彩和线条上。
拍摄草原风景,将大面积的天空作为衬景,天空中的云彩和地面散落的牛羊,为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气。
为了重点表现水中的倒影,将地面与水面的交界线安排在
画面偏上1/3的位置,使大面积的倒影占据画面。
如果你想表现水面以上的景物和水中倒影的对称效果,将水平线置于画面的1/2也未尝不可,画面会看起来十分平衡。
为了表现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的对称美,将水平线置于画面靠近1/2的位置。岸上的景物和水中倒影形成虚实的对比,使画面很有意境。
拍摄时将远处的人物故意安排在画面一角,将人物作为一个“点”,和海景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衬托出海的辽阔。
从较高的远处俯瞰海面,小岛和帆船都形成各种形状和点,颇有情趣。这样拍摄不仅能够衬托出海景的壮观,还展示了不同角度下海的另一种美。
通常我们在拍摄风景照片时,会将云作为衬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生动。如果天空下有清澈的湖水,也可以摄入大量的湖水,这样一来,天空中的云朵和湖面的倒影相互映衬,也是非常理想的云景画面。
一般来说,浓雾时不利于拍摄,因为此时能见度过低,最好在雾气较淡的时候进行拍摄。
雾景能够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但是雾天景物反差较小,加上光线刚好是散射光,景物的形态和色彩都难以表现出来。
因此在拍摄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轮廓、明暗对比较为强烈的景物。
拍摄日出日落,首先应该考虑的当然是太阳的位置,通常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或三分线上,都是最佳的选择。除非有特殊考虑,一般不会把太阳放在画面的中央。
建议在拍摄日出日落的美景时,准备一支长焦镜头,如焦距为70mm~200mm的镜头,就能把太阳拉近。画面中大而圆的太阳,总是非常震撼的。
只拍摄地平线上的太阳,画面会显得空洞而毫无美感,因此构图时还要将太阳与周围其他陪衬的景物结合起来。可以选择山、海面、树枝、云等常见的景物作为前景,还可以选择人物的剪影作为陪衬,然后合理安排画面,不仅更具美感,也会更有氛围。
水面的倒影会使风景照片增色,拍摄日出日落也不例外。
太阳的位置越低,这条光亮的影子就越长。你可以尽量多为它留出空间,就像一直延伸到了眼前,从而增强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日出日落的时间非常短暂,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一旦太阳升高,就会变得非常刺眼,无法拍摄,因此在太阳升起前就要做好一切准备。
把握好建筑摄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筑摄影的角度选择是决定画面构图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大家不要盲目拍摄,最好在开始拍摄之前,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然后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拍摄。
通常前侧45°是最为常用的拍摄角度,它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建筑物的全部面貌和透视关系,使之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大多数建筑照片都采用正面角度拍摄,这种角度适于表现建筑物的规模,但缺乏深度,因此正面角度多用于拍摄对称式结构的建筑,强调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
为了表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采用仰视的角度拍摄效果会比较好。
在选择拍摄角度的同时,如果能够灵活利用建筑周围的其他景物作为前景,往往能够得到非常新奇的视觉效果,在为画面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空间感。像花草、树木、旗杆、路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水边的建筑往往更加秀丽动人,这是因为有了水的存在,建筑就会呈现出美丽的倒影,尤其是在灯火辉煌的夜晚,水中的倒影和岸边的建筑相互辉映,使得画面更加均衡、和谐。
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拍摄城市风光,对建筑的选择很重要,选择的主体必须要典型,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个城市的地方特色。
拍摄花卉,背景的选择十分重要,尤其是拍摄单株花朵的时候,杂乱的背景会将观众的吸引力分散开来,难以突出花朵的美丽。
通常在选定了干净的背景后,需要将光圈开大,以虚化花朵背后的景物,同时还要注意背景的颜色最好选择比较暗的色调,或者和花朵的颜色能够形成鲜明对比,才更有利于突出主体,让花朵一下子从画面中跳出来。
我们强烈建议试拍时将花朵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或三等分线上,在这个位置花朵会显得更加亭亭玉立,画面也更有花卉小品的味道。
如果茎是以一定角度倾斜的,就可以将花朵放在画面的中心,斜线的出现能够打破主体位于画面中心而产生的静止感。
拍摄大片的花海,为避免画面结构呆板,利用远处花海倾斜的坡度增添活力。色彩的搭配也相当完美,花海的黄色和天空的蓝色是对比色。
春天的树木散发出向上的朝气,冬日的枯木能够表现出一种不惧严寒的精神。
有些树木本身形状非常有特点,可以采用逆光拍摄其剪影,不仅可以得到简洁的形式美,画面也别有韵味。
拍摄树木可以通过低角度仰拍,得到放射性构图的画面,以表现树木的高大。
我们还可以单独表现树干苍老的树皮,让人对整棵大树产生无尽的联想。
CHAPTER 03 实战构图之人像拍摄
保持简捷的背景,使得主体突出,但并不是所有的场所都能轻易获得简洁的背景,这时候就可以通过使用长焦镜头、大光圈拍摄,将背景虚化模糊掉,人物就能清晰地凸显出来了。有些杂乱的事物一经虚化,反而会模糊成美丽的衬景,比如夜景中的灯光、绚丽的花草。
人物位置的安排也能够直接影响其突出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仍然主张按照黄金分割法或三分法来安排主体的位置。
将人物的头部放在黄金分割点或三等分线的交点上,是最佳的选择,不仅能够让主体更加鲜明,同时又使画面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完美、均衡、舒适。
在试图利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主体时,一定要记住,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画面更加出众,千万不要为了对比的效果而一味追求对比,而是应该争取在对立中求和谐。
可以不把整个头拍进去!
特写一般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有眼睛在内的头部的大部分,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或者人物瞬间的表情,并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有人认为标准镜头能够用来拍摄特写,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拍摄特写需要镜头与被摄对象的距离非常近,尽管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和我们平时观察事物的效果是一致的,但由于透视的原因,如此近的距离还是难以避免产生变形。
在拍摄之前要仔细观察人物的脸部特征,如果人物的脸部比较宽,就尽量从侧面去拍;如果下巴比较短,就适当采用俯拍;如果拍摄对象有一双迷人的眼睛,那么你就可以将焦点对准她的眼睛,总之拍摄特写要力求将人物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拍摄特写对构图的要求十分简单,因为人物的脸部已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但同时又容易显得单调,此时可以充分利用手的姿态,或其他的道具(比如饰品、帽子、围巾)来为画面增添变化。
特写镜头常常被运用到拍摄女性模特中去,因为特写
镜头表现的画面内容非常细腻,能够很好地抒发各种细微的情感,适合女性题材的主题表现。
拍头肩人像时尽量把整个头拍进去!
头肩人像也叫近景人像,它包括人物头部到胸部的形象,重点以表现人物的面部相貌为主,因此能够使被摄对象给观者留下强烈印象,并很好地演绎画面气氛。
头肩人像和特写比较起来,能够在画面中多一点背景,交代更多的拍摄环境,从而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
为了能够使画面更加自然、舒适,最好也使用中长焦镜头拍摄。
如果你尝试拍摄就会发现,竖构图拍出的头肩人像很容易形成证件照的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大家拍摄头肩人像的时候,最好采用横构图
半身人像一般包括人物从头部到腰部的身体部位,因此半身人像在画面中展示了更多的空间,从而为构图增加了更多变化。
半身人像的构图原则是,人物的姿态不能僵硬,否则会给人呆板平庸的感觉,所以要求摄影师能够很好地控制模特的肢体动作。
一般来说,拍摄时模特的头部和身体不要在一条直线上,头部尽量倾斜一点。如果模特的头部需要正面对准镜头,最好让身
体轻轻侧向镜头,保持一定的角度,从而为画面增添动感和活力,避免死板。
大半身人像也称做中景或膝上景,包含人物从头部到膝盖之间的身体部分。
大半身人像可以考虑以横构图的形式拍摄,不妨让模特尝试一下坐姿、卧姿等,截取大腿以上的部分进行拍摄,都能很好地展现出人物优美的身体曲线。
全身人像又称做全景人像,它包括被摄者整个身形和面貌,同时容纳相当的环境,使人物的形象与背景环境的特点互相结合,都能得到适当的表现。
人物在画面中“顶天立地”,使人感觉憋闷、不透气
全身人像若采用竖构图,人物就多为站姿,如果采用横构图,人物的
姿态就能更加灵活。可以采取站姿、卧姿、坐姿等多种姿态。
关于颜色的对比,最好掌握互补色之间的关系,蓝色的补色是黄色,红色的补色是青色,绿色的补色是洋红色。
因此平拍往往会获得比较亲切、自然的效果,画面中各部分景物的透视关系,也都符合于正常人们视觉观看的心理,因此所得到画面一般让人感觉比较舒适。
相机如果从较低的位置向上拍摄,我们称之为仰拍。
如果你想表现美女模特修长的身材,就可以配合广角镜头进行仰拍。
除此以外,以仰视的角度拍摄,还可以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以干净的蓝天作为背景,可以起到简化背景、美化画面的作用。
当相机的位置高于被摄对象时,我们称这种角度为俯拍。俯拍会使人物的身材看起来矮小,额头被夸张,下巴显得窄而短。
俯拍渐渐成为深受女孩们欢迎的拍摄方式,因为这样可
以使脸部变得娇小,产生瓜子脸、大眼睛的效果。
那些脸部过瘦、下巴太长的拍摄对象,最好就不要采用这种方法拍摄了。
正面人像是指人物的脸部刚好正对着相机,同镜头的角度为零。
体形太胖的人也不适合采用此角度拍摄,缺少优美的线条,会显得过于呆板。
侧面人像又包括了1/3侧面、2/3侧面和正侧面这三种类型。
1/3侧面人像包含了人物面部大部分,因此它不仅仍能完整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容貌,同时又能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让画面更加灵活而富有变化。
2/3侧面比1/3侧面更侧转一些
使得较窄的面部轮廓线条更加鲜明,鼻梁的高低更加分明,较宽的侧面面部在画面中已经不是那么突出了,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视线移到较小的侧面面部的轮廓,从而显现出强烈的立体感。
要注意的地方在于,1/3侧面和2/3侧面一样,会将人物颧骨塑造得十分明显,因此对于颧骨过高的对象,最好就不要采用侧面拍摄了,这会暴露出模特面部的缺点。
重要技巧!
拍摄2/3侧面人像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观察角度的大小,保持被摄对象的鼻尖不要接触或超出面部的轮廓线,一旦超出了,我们就说它已经不属于2/3侧面人像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非要身体与相机镜头呈90°,才算得上是侧面人像。只要人物面部是呈侧面的,身体稍微转动为斜侧面或正面,仍然算作是侧面人像。
在构图方面,侧面人像需
要在人物面部朝向的位置留出一定的空白,从而使画面更加和谐优美。
采用正面角度表现其容貌,要么采用侧面角度表现玲珑的身段
从背面拍摄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被摄对象对面的景物,从而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一定要选择有特点的背景,此时对背景的要求不仅要简洁,更要能展现出画面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使人物的背影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人物的背影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从背面拍摄,常常能使平凡的人物显得更脱俗。
无论是拍摄人物的特写、半身像、大半身像,还是全身像,你都可以采取将人物安排在三等分线或黄金分割点的方法进行构图。由于人物的面部往往是视觉的中心,所以最好将眼睛安排在线与线的交叉点附近。只有人物的眼神突出了,观者在观看照片的时候,才能一下子抓住画面的整体氛围。
摄影师在按下快门之前,需要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寻找出合适的三个点,然后完成合适的三角形构图,保持画面稳定、均衡。
注意:观察画面中模特头部和肩部的姿态,都是微微倾斜的,使得她两眼之间的连线和两只肩膀间的连线都形成了富有动感的斜线,不仅画面更加灵动了,人物性格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由于透视的作用,这张照片明显带有一种张力,同时人物的头部、右肩以及伸直的左手,构成了一个倾斜倒立的三角形,更加剧了画面颓废和不安感,配合昏暗神秘的灯光,塑造出了人物极强的个性。
留出适当的空间能够保证画面“透气”、有节奏感,空白的作用正在于此,它作为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衬托出主体的形象,也带给我们更多自由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画面的意境。
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留出“空白”不意味着空洞一片,什么也没有,而是指广义上的“空白”,它是实实在在的景物,可以是头顶的一片蓝天,也可以是脚下一片绿草地,甚至可以是虚化了的拥挤的人群。
通常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将“S”形构图从画面的左下角到右上角延伸,或者从右下角至左上角延伸,这样一来,“S”形的曲线整体又呈斜线状,能够为画面带来更多的变化。
构图时把人物作为一个点,将其置身于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烘托出一种孤独的意境。同时将这个“点”安排在画面的三等分线上,在一侧留出空白,更加剧了这种忧伤情怀和孤独感。
在对角线构图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能够带来较强的动感,打破画面呆板的架构,使画面充满活力。
前景是画面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像摄影中常常要利用前景来突出主体的存在。在拍摄人像照片时,可以选择的前景非常多,一朵小花、一扇窗子,甚至可以是主体人物的双手、双臂,只要运用得当,这些前景都能起到突出主体,加深空间感的作用。有时候因为透视的缘故,这些前景会从镜头前方向后面的主体方向延伸,从而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体。
照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前景——墙壁,而墙壁上的砖缝由于透视的缘故,形成非常有延伸感的、放射状的线条,它们统统指向主体人物。如此一来,作为前景的墙壁不仅起到了加深画面纵深感的作用,更是将观者的视线非常集中地引向了主体人物,从而更好地突出主体。
框架式构图和普通前景相比,更容易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到主体上去,同时还有一定的装饰性,能够起到美化画面、排除杂乱景物的作用。
好的前景应该能够和背景相互融合在一起,让画面更加完整统一。
拍摄时故意倾斜了相机,墙壁和地面上的线条由于被扭曲,有种运动趋势,似乎在旋转中向远处交汇。观者首先会将目光落在处于前方的主体人物身上,然后被那些呈放射状的线条吸引到远处,之后再转向人物身上。
其实高手和一般人都只差一步,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构图法则上,而是懂得忘记那些法则,然后去寻找创意,将自己真正所想的东西通过相机表达出来。好的照片让人感觉轻松自如。
尽量让水平线在画面中不要太过于明显,可以用有形或无形的线与形状,同时居中时要能够打破水平分割线,突破平分现象的视觉错觉。
尽管是要求打破规则,但是有些错误仍然需要避免,拍摄人物的局部和拍摄普通人像照片一样,要避免在关节处截断,如膝盖、骨盆、脚踝等。
CHAPTER 04 摄影光与影的故事
光线对于摄影到底有多重要?光线是摄影的生命,没有光线就不可能存在摄影!
光线太强的话,无论怎样降低快门速度,还是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被摄画面原来的好多细节就损失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如果光线太弱,极易出现无法对焦的状况,或者导致所需快门速度过低,无法拍出正常清晰的照片。
当光线从被摄对象正前方照射过来的时候,我们将光线称为“顺光”。
顺光光照效果图
当光线从被摄对象的一侧照射过来时,就形成了侧光效果。
上图分别是前侧光和侧逆光的光照效果图
侧光是几种基本光线中最能表现景物层次、线条的光线,多用于风光
拍摄当中,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常常被运用到人像题材的拍摄当中去,不仅能够使人物看起来更加苗条,常常还能起到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但是侧光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它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当明暗效果过于强烈时,还应适当在阴影部补光,以降低反差。
逆光是指从被摄对象背面射来的光线,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光,也包括从被摄体左、右后侧射来的侧逆光。
由于在逆光条件下,相机的镜头是正对着光源拍摄的,使得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产生巨大光比,因此在曝光时需要极高的准确性,所以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光线,在逆光条件下拍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如果运用得当,却也是最容易表现效果的好光线。
以上分别为侧逆光、逆光光照效果图
逆光摄影是一种常用的拍摄手法,妥善地应用反光板或其他补光器材,会使拍摄结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采用顶光拍摄人像,光线会由上至下,呈渐变状,集中在人物的头顶,人物的前额和鼻尖发亮,眼窝发黑,两腮有阴影,颧骨显得凸出,结果夸大了人物的面部缺点。因此我们一般不会采用顶光来塑造人物,除非故意需要那种效果。
顶光多用于拍摄风光类题材的照片,而室外的自然光线,由于光源是高挂在空中的太阳,因此一天当中也多为顶光效果。采用顶光拍摄风景,由于景物上下反差过大,会让人感觉不滋润,没有生气,但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够获得如舞台剧中的那种戏剧性效果,尤其是天空中云层很厚,从云的缝隙间射下来的顶光,会带来强烈的神圣、神秘之感。
顶光照明效果图
底光会在被摄对象表面产生向上投射的影子,制造出恐怖、神秘的光照效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摄影用光。
我们不经常使用脚光来塑造人物,因为它会在人物面部形成向上的阴影,有恐怖的效果,采用底光拍摄人像,更多的是为了丑化其形象。
光线是有颜色的吗?我们通常把光线的颜色称为“色温”
由于色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凯尔文创立的,所以我们把色温的单位定为K。
色温变化!(重要知识点)
光的颜色越蓝,色温越高;光线的颜色越偏红、橙、黄,色温就越低。
随着色温的升高,光线的颜色在发生奇妙的变化
可不要小看色温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色温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后面更好地学习相机的白平衡设定。
上面那张照片是在室内的自然光照射下拍摄的,照片微微有些发黄。
下面的照片是利用加柔光罩后的闪光灯作为光源拍摄的,可以清晰地比对出闪光灯的色温就比室内自然光要高一些,面包、纸巾等物体的色彩被准确还原。
从光线的性质特点来分,光线有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三种。
明亮的直射光能够使景物表现出明显的明暗交替,亮部、中间色调、暗部分界清晰,并产生鲜明的色彩。
直射光示意图
直射光线下被摄体的明暗差异太大,使得细节和层次表现不够丰富,因此不建议在直射光线下拍摄柔和的女性人像。通常为了塑造男性的阳刚和坚强,才会采用直射光线。
经过云层遮挡过的直射光线!
散射光示意图
如果是人工照明的灯具所散发出的光线,在加用散光物质遮挡后,也会形成散射光。
在散射光线下拍摄的照
片,往往会获得柔和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能够很细腻地表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不仅如此,散射光还能够使被摄对象的色彩准确还原,对于色彩本身比较鲜艳的物体,利用散射光拍摄,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层次。
但在散射光线下拍摄,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由于散射光光比较小,在被照射物体表面形成的明暗反差也小,所以容易导致拍摄的照片光影效果平淡,被摄物体也不能够因为光影的效果而产生迥异的视觉变化,所以立体感也不是那么强烈。
要想表现被摄对象的空间立体感,最好还是采用直射光拍摄。但如果你更侧重于表现事物本身的情趣和细节层次,就可以采用散射光拍摄。
反射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光线类型,它不是直接从光源发出的光线,而是先对着有一定反光能力的物体照明,再由反光体将光线反射到被摄体上的照明光线。
光滑的镜面物体所反射的光线具有直射光的性质,粗糙
面的物体反射的光线具有散射光的性质,我们通常是利用后者进行照明,是为了获得影调更加柔和、层次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真实的效果。
摄影中最常见的反光工具是反光板和反光伞,多用于人像摄影和静物类的摄影题材。
日出以前,太阳的光芒还未直接照射大地,此时微微亮的光线是散射的,蓝色等冷色调占了主导地位。等到日出时分,太阳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光线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并逐渐变强,日出前的散射光逐渐减弱,开始转变为直射光线,能够勾勒出景物的外形,揭示细节、肌理和色彩。
早上至上午。太阳出来以后,气温会迅速升高。此时光线会渐渐变得非常明亮,但角度仍然不是很高,所以不会很刺眼,还带有一点点
金黄的暖调。
我们通常将早晨至中午这段时间作为一天中最佳的拍摄时段。
中午时分。从上午的10点钟以后,至下午两点钟以前是接近中午和中午时分。这时太阳几乎是垂直照射下来,成为顶光,强度也变为最强,明暗反差变为最大,是非常耀眼的直射光。不仅如此,光线的色温也已升至最高,几乎没有任何色彩,会让景物的色彩饱和度严重降低。
中午的阳光
一般是不适宜拍照的。
下午太阳的照射依然很强,景物的反差也很大。但是大约从午后两点钟开始,太阳的位置会慢慢下降,光线的角度也慢慢变低。这段时间与早晨至傍晚一样,都是很好的拍摄时机。
直至傍晚时分,光线的角度会更低而且柔和,开始有利于景物形态的塑造,以及细节、肌理的表现,颜色也开始饱和起来,此时拍摄一些人像、树木最合适不过了。
清晨和傍晚时分的光照效果看似几乎相同,其实还有一定区别的。首先,傍晚的光线要
比清晨色温更低一些,所以也更偏红、橙色,更暖一些;其次,傍晚时分,大气中积累了一整天的尘埃和颗粒,使得光线在穿过大气层以后,不像清晨那么有穿透力和清透了。
日落时分的光线最为温暖迷人,一切都暖得让人欣喜,常常能引起人们各种浪漫的思绪。相比日出时分,日落时的光线更偏红色、橙色,要更暖一些。此时最
适合选择逆光下的剪影,拍摄一些表达情感的题材。
如果你有条件,找一个适合的地点,花上一天的时间来拍摄不同时段的景物,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对你以后拍摄时如何用光提供极大的帮助,而绝不是一种浪费。
摄影就如同练功夫,要多练多总结!
你还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尽管在一天当中光线是不停变化着的,并且总有最佳的选择,你也可以大胆地尝试利用各种时段的各种光线来拍摄。只要肯下功夫去研究光线的特点,时间久了,即使拍摄情况非常急迫、时间非常短暂,你也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相机拍摄照片的过程,就是一个曝光的过程。能否准确曝光,是将景物亮度真实再现的关键步骤。
数码相机的曝光过程,其实就是其内部的电子感光元件“感光”的过程。首先要有光线照射在被摄体表面,这些光线经过被摄体反射,进入到数码相机的镜头内部。当你取景完毕后,按下快门时,光线就会通过镜头直接到达相机的电子感光元件上,形成影像。当快门关闭,光线就被阻挡在镜头外了,整个曝光过程就结束了。
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
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装置,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多少。
光圈开的越大,F值的数值越小,光圈开的越小,F值的数值反而越大。
快门开启时间相等,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单位内,光圈开的越大,到达感光元件的光线越多,获得的曝光量就越大,拍摄的画面就越亮;光圈越是缩小,到达感光元件的光线越少,曝光量也就越小,拍摄的画面就越暗。
每一级光圈的进光量是下一级的两倍,比如F2.0的进光量比F2.8多一倍。
一般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快门是指相机内部控制光线进入镜头时间长短的装置,它和光圈配合共同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
B门!
通常我们将低于1/30s的快门速度称为慢速快门
1/60s~1/1250s之间称为中速快门
高于1/250s则是高速快门
高速快门可以凝结住运动的精彩瞬间,如鸟儿展翅、水珠四溅、人物奔跑和跳跃等,低速快门则能在曝光正常的前提下,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从而清晰地展示一种动感。
感光度越高,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就越高;感光度越低,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越低。
在黑暗的环境中,为了保证能够正常曝光,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感光度数进行拍摄,但这也会对最终拍摄照片的画质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右边列表中的ISO,设置对画质的影响,也就是说,感光度是一把“双刃剑”,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提供如下几组实拍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设置将会和F2.8+1/250s+ISO100所获得的曝光量相同。
降低一挡光圈,可以将快门速度调高一挡,或者将感光度调高一挡:
降低一挡快门速度,可以将感光度调高一挡,或者光圈开大一挡:
降低一挡感光度,可以将光圈开大一挡,或者快门速度降低一挡: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和ISO感光度这三个参数,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
拍摄所得的画面亮度是相同的,尽管光圈只有一挡之差,景深的变化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足以说明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和感光度这三个参数,为我们设置曝光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者的取舍!
光圈的大小会影响景深,快门速度高低会影响影像的清晰、模糊,而感光度会影像照片的质感。
看起来这似乎尽善尽美,然而不幸的是,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所认为“正确”的曝光量常常是错误的。在大部分拍摄情况下,采用自动模式拍摄都无法获得准确的曝光效果。
光圈优先模式在数码相机的模式转盘上标识为“AV”或“A”
相机的内部测光系统会根据这个光圈值来确定快门速度,进而完成曝光。
因此光圈优先更适用于那些需要调整景深的题材的拍摄。
比如拍摄人像照片,采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控制在较大的数值,有利于将主体人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虚实对比明显,独具艺术魅力;在拍摄风光照片的时候,采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调小,景深控制比较大,从而展示更多、更远的清晰景域。
数码相机模式转盘上“S”或“T
v”的标识,代表的就是快门优先模式。
快门优先模式比较适合需要灵活变化快门速度的拍摄场景。比如拍摄正在下落中的瀑布,如果你希望拍到的瀑布是清晰的,能够在画面中清楚地看到它下落过程中溅起的水花、水珠,那么就可以将快门速度设定在1/250s甚至更高;如果你希望能够制造一点动感,让瀑布出现一点动态模糊,甚至有如丝绸般细滑的质感,那就试着将快门速度调低一些,比如1/10s以下,甚至几秒。
“M”挡,就是全手动模式了。
如果你才刚刚开始接触手动模式,不要着急,可以先找一棵树作为对象,因为这些物体不会动,能够帮助你反复练习,直到熟悉为止。
灵活调整曝光补偿
在曝光正常的基础上人为地增加或者减少曝光量。
当然数码相机也有包围曝光的功能,如果你对曝光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把握,也可以尝试设置包围曝光功能进行拍摄。
数码相机是以其内部的侧光系统测得的曝光数据为依据进行曝光的。为了容易控制,这里有一个标准,即以一种中灰亮度为标准作为侧光依据。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景物都和标准灰度的亮度是一样的,有的亮一些,有的则暗一些。所以当相机对准亮的景物测光时,测得的曝光量就是不足的,拍出的景物要比实际更灰暗;对准暗的景物测光时,测得的曝光量又太过了,所以拍到的景物又比实际要亮了。
拍摄美女时,稍微增加一点点曝光量,皮肤会更加亮白,效果更自然。
重点!
通过直方图观察曝光
直方图就是通过在数码相机的LCD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曝光量的柱
形图,是用来描绘影像亮度分布的图标,是反映影像亮度强弱的标准。
重要!
直方图左边显示的是图像的阴影信息,中间显示图像的中间色调信息,右边则显示图像的高亮信息
直方图的纵轴就表示相应部分所占画面的面积,峰值越高,说明该明暗值的像素信息越多。
重要!
一般曝光准确的柱状图从左到右都有分布,明暗细节都有,从而帮助我们检查曝
光是否准确。
从理论上讲,一张曝光良好的照片,在不同的亮度级别下,细节都应
该是非常丰富的,各亮度值上都应该有像素分布,起伏也要自然平缓,像一座小山丘。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直方图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个亮度范围:左边为极暗部和暗部,中间为中间调,右边是亮部和极亮部。
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已经相当完善,对于直方图而言,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功能,而大部分的直方图不仅有灰度直方图,还有RGB三色通道的色彩直方图。
一幅较好的摄影作品从直方图的显示中可以看到明暗细节都有,在柱状图上的表现就是从左到右都有均匀分布,同时直方图的两侧是不会有像素溢出的。
所以对于曝光均匀的照片来说,直方图上显示出的波形几乎靠近整个图形的中间部分,然后一直向两侧延伸,波形表现较为连贯。一般这种照片效果都比较好,层次丰富,色彩丰富饱满。
对于曝光不足的照片,直方图显示波形明显向左偏移,并常常溢出边
界。这说明画面没有明亮的部分,通常过于灰暗,暗部细节无法表现出来,甚至“死黑”一片。
直方图显示左边的峰值过高,甚至已经溢出,说明曝光不足
直方图显示右边的峰值过于集中,甚至已经溢出,说明曝光过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拍摄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突出拍摄的主体,拍摄者还会选择特殊性曝光,如高调和低调等。因此不能以直方图的标准过于武断地判断照片的曝光情况。
对于高调照片来说,波形集中在直方图右边,而低调照片直方图的波形会集中在左边,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重要!
对于一些略微欠曝或过曝,没有丢失太多细节的照片,我们就可以在Phottoshop中通过调整色阶(直方图))的方法来修正,特别是那种暗部细节完好的照片,给后期的修正还留有很大的余地。
在开始曝光以前,如何测光才是关键
相机的测光系统(或测光表)在测量一个场景的光线时,会将“看到”的
所有物体都默认为反射率为18%的灰色,并以此作为光的基准。
在相机的“眼”中,所有的被摄体都是灰色的,而曝光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还原这种灰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精准的测光是准确曝光的前提。
之所以要用这个特殊的18%中灰,是因为18%中灰与人皮肤平均反射光(16~20%)的色调很相近,而人是我们最常拍摄的对象。因此在拍摄的时候应该尽量寻找取景器中灰度正好符合18%中灰的区域进行测光。
当你选择了过亮的区域进行测光时,很可能会曝光不足。如果选择了太暗的区域进行测光,则会造成曝光过度。
很有必要购买!
18%中灰卡
其实现实生活中,亮度接近18%中灰的事物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皮肤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对准人物的面部进行测光。另外比如黄色的树叶、灰色的墙壁、白色物体的阴影等,亮度都差不多接近18%中灰。
市场上也售有18%中灰卡,你也可以利用它来慢慢锻炼自己的眼力。
有三种最常用的测光模式: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
矩阵测光模式。
是目前最为智能的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模式适合光线分布比较均匀的拍摄场合,当明暗差别不大时,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曝光效果。
中央重点测光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拍摄者习惯将拍摄主体置于画面中央,也就是将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
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点测光模式。当你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在点测光模式下进行测光最为合适。
大多数点测相机的测光区域为1%~3%,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
适当的偏色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色调,赋予画面某种情感,但是有些偏色现象会让整张照片看起来怪怪的,为了纠正偏色现象,数码相机为我们提供了“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一般情况下,它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不足或者光线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进行拍摄时,效果较差,多云天气下,自动白平衡有可能会导致照片偏蓝。
(7)自定义白平衡。在此模式
下,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
这样我们的答案就出来了,有时候不去调整因为色温引起的偏色现象,甚至故意调整白平衡加重这种色偏,反而能使照片获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夕阳、日出日落十分,光线也都是暖暖的,如果刻意去纠正这种偏色现象,反而拍不出那种温馨的氛围了。
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白平衡来获得各种艺术效果,也就是利用自定义白平衡。当设置准确的白平衡时,我们需要对准白色参照物,比如对一张
白纸进行白平衡的调整。
反向调整!
对准粉色物体调节,拍摄出的画面就会偏冷;对准蓝色物体手动调节白平衡,拍摄出的画面偏暖,这些偏色现象能够很好地为画面增添特殊气氛。
数码单反相机还有“白平衡包围补偿”的功能,它可以在“自动”、“预设”、“自定义”白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来控制画面的色调。
功能强大的RAW
JPEG格式是数码相机已经在内部进行加工、调整后的效果
将这种格式的照片拖入Photoshop图像编辑软件中进行调整,白平衡效果不满意也不用担心,电脑后期处理也能够为您解除这些后顾之忧的,RAW格式在Photoshop中可以任意调整色温和白平衡,并且是不会有图像质量损失的。
RAW中文解释是“原材料”或“未经处理的东西”。RAW文件包含了原图片文件在传感器中产生后,进入照相机图像处理器之前的一切照片信息。在Photoshop中通过对RAW的控
制,除了可以调整照片的白平衡以外,就连照片的亮度、色彩、饱和度等信息的调整也非常灵活。
当拍摄环境周围的光线较弱时,
打开内置闪光灯能够将主体照亮,并能保证足够高的快门速度。
一般在强光环境下使用闪光灯!
直接使用内置闪光灯拍摄一般是得不到好的光线效果的,因为它过于强烈,尤其对于光线较弱的环境,如果是拍摄人像甚至会导致出现“红眼”。只有对于周围环境光线有一定的强度,背光条件下拍摄时,打开内置闪光灯才能获得不错的补光效果,因为周围环境已经很强,所以闪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就不显得那么刺眼了,如下图所示。
内置闪光灯的闪光效果往往不够好,首先表现在太过刺眼、强烈,光
是硬的,一旦打在被摄体上,效果是生硬、不自然的,尤其是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
许多高端数码相机干脆都不设内置闪光灯
外接闪光灯成为专业摄影师青睐的对象
未加装柔光罩直接拍摄的效果非常生硬,加装了柔光罩以后,效果就好多了。
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购买一个功率相对较大的闪光灯,功率越大,光照越强,照射范围也更远。
反光板是最为常见的改变光线性质的工具,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在背光的时候,将光线反射在主体需要补光的部位,或者在主体受到侧光照射时,降低主体两侧的光比。
金色反光板可以让肤色呈现出迷人的古铜色,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柔光板与反光板的作用刚好相反,反光板是用来补充光线的,而柔光板是用来减弱光线的。
柔光板也多用于摄影棚内,但此时应该称它是柔光罩,用在造型灯的外面。
滤镜也叫滤光镜,它通常加装在镜头前,起到过滤光线的作用。在摄
影用光当中,滤光镜会起到“调味剂”的作用,各种滤镜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总之合理利用这些滤镜,能够大大提高摄影作品的表现效果,为照片增色。
滤光镜的种类有很多,而在用光方面,主要有UV镜、ND镜、偏振镜和星光镜这4种。
UV镜最大的功能是减弱由于紫外线引起的蓝色调。
有助于提高影响的清晰度和色彩效果。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光线充足的户外,即使光圈开到很小,也难以获得比较慢的快门速度。这时候要想采用低速快门表现运动对象的动态模糊,该怎么办呢?其实在镜头外加装一枚小小的ND镜,就能轻松降低快门速度了。
高速快门拍不出风吹动的感觉
未加ND镜,降低快门速度只能使画面过曝
根据“阻挡”光线能力的强弱,中性灰度镜有多种密度可供选择,如ND2、ND4、ND8(分别延长1挡、2挡和3挡快门速度),也可以多片中性灰度镜组合使用。
偏振镜也叫偏光镜,简称PL镜。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有选择性地让某个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常常用来消除或减弱非金属表面的强反光,从而消除或减轻光斑。
我们在拍摄中需要使用偏振镜的情况,多是为了减轻玻璃、水面的反
光,有时候也用来压暗天空和表现蓝天白云等。具体实拍时要看着取景器并旋转前镜,取景器中天空最暗时的效果最明显,最暗与最亮相差90°。可根据需要转到最暗与最亮间的任意角度。
另外,偏光镜可以有效提高色彩的饱和度,提高反差,这是因为偏光镜可以吸收大气中雾气或灰尘反射出的各种方向的杂光,从而使拍摄出的影像更加清晰纯净。
星光镜又叫光芒镜或散射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滤镜,星光镜的玻璃上通过蚀刻的方法雕刻出不同类型的纵横线形条纹,在点光源的作用下,可以使拍摄景物中的光亮点产生衍射,从而使拍摄的照片上的每个光源
点都放射出特定线束的光芒,以达到光芒四射的效果。
星光镜的光芒效果会受焦距、光圈、光点情况的影响。
通常长焦镜头的效果比短焦镜头好些。对于光圈的选择来说,使用F8左右的光圈效果较好,当光圈过大时,会使光芒线变成断断续续的短线;光圈过小时,光芒效果也差些。
而对于被摄对象的光点来说,光点越是小而亮,光芒效果也越好。最后,在拍摄的时候尽量选择较暗的背景来衬托光芒的效果,越是暗淡的地方,才更能让光芒大放异彩。
CHAPTER 05 摄影用光之风景实战
拍摄山景时,天空与山体的亮度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反差,一只渐变滤光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光线比较均匀,可以选择评价测光对整个场景进行测光。当然也可以采用更加精确的点测光模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重点表现的景物。
在侧光下拍摄,由于景物的明暗反差比较大,因此最好采用点测光进行准确测光。
直方图显示像素多分布于暗部,这是由于侧光产生了大面积的阴影
在侧光的照射下,山岭的走势、褶皱都在光线的造型下一清二楚,更加深了雪山带给我们的严峻、冷酷的形象。侧光时对准山体暗部和亮部中间的部位进行测光。
直方图显示像素多分布于暗部,这是由于侧逆光下,景物绝大部分都处于阴影当中
在逆光的作用下,群山的纵深感
被很好地体现出来,色彩由远至近,由浅变深,层次非常丰富。
从非常浅、浅到深色、很深,由远至近,山体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呈现出梦幻般微妙的变化
相当考验技术!
逆光拍摄山景,曝光难以控制。如果你想拍出图中这样明暗深浅不一的剪影,需要对准亮部测光。如果拿不定主意,可调整曝光补偿多拍摄几张。
一定不要对准那些石头进行测光,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石头亮度准确还原,但瀑布就惨白一片了。记住一定要对准瀑布进行测光。
快门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水流的质感和形态的表现。当快门速度较高的时候,会将水流动的瞬间状态定格下来;快门速度比较低的时候,会把水流动的轨迹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种虚幻、模糊的动态效果。
拍摄时采用手动挡,将快门速度控制在2s,清晰地看到流水已经变成了迷人的“丝绸水”。而阴天光线较弱,无须担心快门速度慢不下来,同时柔和的光线也有利于表现水的形态。
拍摄水中倒影时,用光很重要。一般来说,当岸上的景物受侧光和顺光照射时,拍摄倒影效果最佳。
在操作相机的时候,重要在于精确曝光,此时应以水面的亮度进行曝光,快门速度可以快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将波动起伏的水中倒影定格下来,拍摄出轮廓清晰但又抽象的唯美影像。
所有的彩色滤镜都会吸收一部分光线,因而在曝光时最好增加一些曝光量。
另外还要牢记,在拍摄完毕后,用干布将照相机擦干净,以保护照相机免遭海水和沙子的侵害。
橙色滤镜的使用为画面带来十分奇异的效果,原本蓝蓝的天空变成了紫色,白色的云朵变成粉色,碧蓝的海水变成碧绿。我们在平时几乎是看不到这种景象的,这样的画面无疑很有新鲜感。
当天空中没有云彩时,画面会显得十分平淡,这时候可以在镜头前装上一枚彩虹滤镜,拍摄出来的效果会让你有眼前一亮的惊喜。彩虹滤镜能够带来变化丰富的色彩。
在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拍摄温馨美好的夕阳美景,整个画面由于色温较低,而变得暖暖的,很有感染力。为了能够使画面各部分都能完美再现丰富的层次,采用点测光对准太阳周围不是很亮的区域进行测光。
从直方图上像素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画面整体反差非常大,逆光为画面带来大面积的阴影、暗部,以及少量极亮的区域
事实上,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模式一般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建议采用一般的自动白平衡或者日光白平衡拍摄即可。
为了使画面中相对较暗的前景细节还能保留,并希望太阳附近天空中相对较亮的云彩能有较好的表现,采用点测光对不十分明亮的云进行测光,让画面不会太亮或者太暗,而是
保持一种丰富的中间调。
拍摄时太阳被云层遮挡住了,从云层后照射出柔和的放射状光芒。为了能够清晰地再现这迷人的光线,拍摄时不能对准光亮处进行测光,而是对准较薄的不是很亮的云。
由于太阳被云遮挡住了,没有直接对准镜头照射,所以看得出,直方图的像素几乎
没有出现在亮部,而集中在了暗部
曝光是准确再现雪景细节的关键所在,因为雪景的亮度较高,要远远
大于18%的中灰亮度,如果按照数码相机测得的曝光量进行拍摄,必然会比实际的亮度低很多。这样一来,原本洁白的雪景就会变得灰灰的,让人觉得好像有点脏。通常拍摄雪景增加一挡曝光补偿效果最好,不可增加太多,要避免亮度层次损失。
尽管直方图的像素多集中在亮部,同时没有溢出,但这对于雪景来说,亮度是不够的
尽管亮部的像素已经开始溢出,但大部分
雪景的亮部细节层次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在拍摄雪景的用光上,切忌用顺光,而应用侧光或逆光来表现白雪晶莹透亮的质感和立体感。
拍摄雪景的理想条件是早、晚的斜阳。
为了突出雪景的明亮、晶莹剔透,采用角度较低的逆光进行拍摄。纯逆光下雪景的明暗反差很大,为了避免亮部细节损失,选择点测光模式进行测光。
逆光能很好地衬托出细小的雪花,它们呈现在眼前时,是透明的小亮片,轻轻地散落在洁白的积雪上。整个画面非常高调,惹人喜爱,无论是积雪厚而软的质感,还是雪片轻而薄的质感,都在逆光的衬托下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与逆光相比,侧光在拍摄时比较容易控制。在拍摄效果上,侧光也有它独特的特点。侧光也为积雪带来了
较好的质感,仔细观察积雪的亮部,你就能看到细小的像碎银一般闪烁的小小光芒;同时,尽管没有拍到树,低矮的侧光将树的影子投射在积雪上,像无数柔软的细线,很好地丰富了画面。
对于单反相机来说,微距的拍摄能力由镜头所决定。微距镜头的放大倍率通常要达至1∶2甚至1∶1
花卉是最为常见的微距题材,逆光下的花卉,造型非常有特点。
在逆光下拍摄,花瓣又比较薄,透光性很好,天空的亮度又不高,都是导致像素集中在右端的原因
经过对暗部的补光以后,亮部的像素分布更集中了
由于侧光的照射,画面中的主体有明有暗,蜜蜂和花朵都呈现出较好的立体感,非常饱满、生动。为了强调蜜蜂的形象,采用手动对焦,将焦点落在蜜蜂的眼睛上。
直射光是最适合拍摄建筑的光线类型,因为直射光照强,建筑物显得明亮,色彩也要比光照低的光线下更加鲜艳,从而能够突出建筑的外部特征。
当直射光从侧面照射而来,建筑物不仅显得明亮,立体感也增强了,呈现出很大的明暗反差,立体的三维空间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从像素的分布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典型的低调摄影作品,亮部的像素极少,但有少数溢出
亮部与暗部都没有像素溢出,但明暗差距较大
阴影对于摄影来说,反而是一个生动的要素,尤其在建筑摄影当中。大片的阴影往往会让建筑的形象更加生动、真实,并使得造型更加优美。
强烈直射光下建筑的阴影是生硬的、边缘明显的,与建筑的受光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拍摄时不仅利用了主体本身的阴影,更多地利用了附近建筑投射在其表面的阴影,整体给人感觉影调非常丰富。
由于大面积投影和阴影的存在,像素多分布在暗部,总之整体的影调还是非常丰富的
拍摄烟花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找人多的地方选点拍摄,拥挤的人群会妨碍你的拍摄工作。应先了解烟花活动地点的环境,尽量选择一个制高点,这样才能把大部分烟花场面都拍摄到。
直方图显示像素多分布于暗部,亮部只有极少的像素分布,但由于烟花的明亮,还是有少数像素溢出
烟花和我们平时拍摄的对象很不同,一般的拍摄对象都只反射光线,而烟花自身会发光,所以在曝光的时候,不能使用太大的光圈拍摄,如果光圈设置在F4、F5.6左右时,烟花的闪光部分将会变得惨白,效果不佳。但如果用F16或F22这样的光圈,会产生衍射现象,照片变成惨白一片,因此同样不建议采用太小的光圈。一般将光圈设置在F8或者F11效果最佳。
烟花要在M档拍摄!
因此在已定光圈下,选择相对的快门速度是不可取的。通常我们建议采用B门拍摄,当你预感烟花将要出现时,按下快门,待到烟花绽放完,将快门松开,曝光结束。
对焦由自动改为手动!拍烟花难度很大!
曝光解决之后就要解决对焦问题。在黑暗的天空中,连确定位置的参照物都没有,所以在烟花出现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烟花绽放的距离和拍摄地点是非常远的,因此不要使用AF自动对焦,应调整手动对焦,然后设定无穷远。
曝光解决之后就要解决对焦问题。在黑暗的天空中,连确定位置的参照物都没有,所以在烟花出现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烟花绽放的距离和拍摄地点是非常远的,因此不要使用AF自动对焦,应调整手动对焦,然后设定无穷远。
如何设置B门!重点!
所谓“B”门,是快门设置的一种,它的英文全称是Buble settting,也叫手控快门,意思就是手动控制快门。在数码相机上可以调整B门,设置时先将拍摄模式放在手动M挡,然后一直拨动调整快门速度的拨盘,直到不再显示快门速度,你就可以自由控制曝光时间了。
在大朵的烟花出现后,用黑卡纸遮挡住镜头,后面小的烟花出现时,立刻取下黑卡纸,就拍到这样的景象
了。相比上面的单只烟花绽放的画面,是不是更生动了?在曝光时为了突出烟花存在的感觉,特意将曝光补偿降了一挡,将天空压暗,烟花显得更加明亮。
所以无论拍摄哪种夜景,最好赶在天未全黑的时候拍摄。
夜幕刚刚落下,华灯初上,天空上方呈现出各种深度的蓝,靠近地平线的地方仍然异常明亮,并充斥着各种暖色,为建筑的剪影提供了非常棒的背景。
直方图显示像素多分布在暗部,这是因为夜晚的景物大多处于黑暗之中
快门速度的设置有一定的窍门:一般当快门在1/8s~1/2s的时候,车灯还出现不了长线的效果,但是这种快门速度已经足够拍出动感效果了;当快门速度在3s~8s时,车流的轨迹就会比较流畅了。
如果条件许可,你可以尝试在红绿灯路口拍摄,这样容易得到非常奇妙的画面,向前行驶的车灯轨迹是红色的,迎面而来的车灯轨迹是黄色的。
为了使画面前后都能清晰呈现,拍摄之前将焦点设在无穷远。同时为了记录下车灯的轨迹,拍出流畅的线条,将快门速度设置在8s。
尽管画面中的景物看起来是灯火通明的,其实暗部还是远远多于亮部,看直方图就知道了,像素大部分仍分布在暗部
小光圈可以用来拍星芒效果!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星光镜的作用,它能为灯光带来美妙的星芒效果。但是你知道吗?并不是只有利用星光镜才能拍出星芒。在拍摄夜景的时候,利用小光圈拍摄,也能制造出星光镜那样的效果,并且光圈越小,效果就越是明显。当光圈在F11时,点状灯光就会出现星芒效果。
为了方便控制星芒效果的表现,采用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拍摄,在F11的光圈下,街灯出现了明显的星芒效果。为了突出这种奇妙的效果,将曝光补偿降低了一挡,使夜空变暗,灯光更亮。
直方图仍然显示这幅夜景画面属于典型的低调摄影作品,像素大多分布在暗部
有些人误认为夜景的拍摄需要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获得清晰的画面,其实是不对的。夜景光线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在较低的快门速度下拍摄,低感光度+三脚架才是拍摄夜景的最稳妥选择。
为了将雾气更好地从景物中凸显出来,最好采用逆光进行拍摄。逆光能够将原本几乎看不到的雾气照亮,从而表现出较
好的质感和层次。
在表现雨水的时候,快门速度的设置很有讲究。一般拍摄雨景时,快门速度不宜过高,因为这样会将雨滴凝住,形成一个个小水点,从而失去雨的感觉。如果快门速度太慢,雨水又会拉成长条,效果也不好。一般采用1/30s~1/60s的快门速度效果最好,刚好能够强调出雨滴降落时的动感。
拍摄雨景,最好在雨不大不小的时候进行。雨太大,整个画面都会白茫茫一片,雨太小,又难以拍出雨的存在感。如果你刚好遇上图中这样的“太阳雨”当然最好了,因为明亮的光线会将雨的效果突出。
闪电的特殊性给拍摄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因为它的出现只有一瞬间,也无法预知它何时出现,因此需要长时间曝光才能完全将它捕捉下来,而它出现的位置同样是不可知的,因此需要将焦点设在无限远,或者设置较小的光圈。一般对准雷区固定好相机最低ISO的最小光圈曝光30秒即可。
无限远需要手动对焦!
需要将焦点设在无限远
以点测光模式对准地面的点点灯光进行测光,在闪电即将出现时按下快门,经过长达30s的曝光时间,将闪电出现的瞬间记录下来。F22的小光圈
足以将远处的闪电收入清晰的焦点区域。
彩虹基本上与它周围的云反差不是很大,因此拍摄是在正常曝光的基础上,稍微减少了一级曝光量,将彩虹的亮度和色彩准确还原。
CHAPTER 06 人像摄影的用光技巧
为了避免顺光在人物面部形成难看的阴影,让其朝向太阳的方向望去,采用较低的角度以蓝天为背景进行拍摄。
如果想要采用顺光拍摄人像,最好利用清晨或傍晚的光线,因为此时光线角度低、光照柔和,容易获得较好的照明效果。白天太阳角度太高,顺光还会携带顶光的性质,不容易控制。
侧光是人像摄影中最为常用的光线,因为它能够起到为被摄对象塑形的作用,使美女显得更加苗条,线条更加优美。
在侧光下拍摄人像,一般都需要对人物的背光面进行补光,尤其是明暗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容易给人过于生硬的感觉,适当补充光线,能够使画面整体影调更加协调统一。
侧光使人物的一侧受光,而另一侧处于阴影中。采用比较大的反光板靠近人物背光的地方进行补光,之所以反光板要大,是因为人物全身都需要适当补光。
晴朗天气的正午十分,阳光的照射效果刚好是顶光,通常这种光线是不利于人像拍摄的,因为强烈的顶光会使人物的眼袋加重,鼻子和下巴的投影表现明显。如果想在这种光线下拍摄人像照片,必须设法让顶光变得柔和,甚至遮挡住强烈的顶光。
让模特戴顶帽子,进行柔光处理!
如果想在这种光线下拍摄人像照片,必须设法让顶光变得柔和,甚至遮挡住强烈的顶光。
当然为了避免人物面部出现难看的阴影,你也可以像在顺光下拍摄一样,让人物抬起头,面向太阳的方向。这样往往能够塑造出阳光向上的人物性格。
户外最常见的阴影一般是树荫下、建筑物的投影里,在这里你将能获得相对比较明亮的散射光。但要注意,阴影里的光线通常色温较低,如果还采用日光或者自动白平衡进行拍摄,难免会使
照片微微发蓝,应将白平衡模式调至阴影白平衡。
重点!
应将白平衡模式调至阴影白平衡。
为了避免人物受到强烈的顶光照射,将其转至树荫下拍摄,获得柔和明媚的散射光,塑造出甜美的人物形象。为避免照片偏蓝色,将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影模式。
在逆光下拍摄人物,由于光源在人物正后方,人物的脸部、正面,会
呈现相对较暗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对准人物背后较亮的背景进行测光,人物自然会曝光不足,拍出难看的“大黑脸”,如果对准人物面部进行测光,背景将会由于曝光过度而惨白一片。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在模特儿的前面加一个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在人物的脸部。便可以轻易达到人物、背景曝光都正常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不利用任何辅助光线,大胆将人物拍成剪影。
逆光拍人物,能出剪影效果!
大胆将人物拍成剪影。
逆光拍摄最好选择深色的背景,这样可以很好地突出逆光的效果,并使人物周身明亮的轮廓线更加明显,从而获得层次良好、空间幽深的立体画面。
遮光罩在逆光的环境下使用!
在逆光环境中拍摄人像,你需要一个好的遮光罩,将场景外的光线遮掉。因为场景外的光线进入镜头,会严重白化照片,或有眩光现象,还会降低照片的反差和色彩饱和度。但有时适当的眩光能为照片增添气氛。
黄昏时,光线从模特的后侧方照射过来,人物的面部没能受光。但她身旁这一堵白墙为她的面部提供了柔和的补光,人物的姿势也恰到好处,非常自然。
婚纱摄影出外景时经常能看到反光板!
午后的阳光还是很强烈的,光线从侧逆方向照射而来,使人物身体大面积处于阴影中。这时利用反光板朝向太阳的方向放置,对人物进行补光,获得非常自然的效果,暗部变亮了,同时仍然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
拍摄时金色的光线从模特身后逆射而来,为人物的头发、手臂外沿都勾勒上了金色的亮边。
为了使人物面部及其他背光部位都能清晰再现,同时又让光线颜色更加统一,可以利用金色反光板进行补光。
重要!
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你也可以选择不采取任何工具补光,然后采用点测光对准取景器中最亮的区域进行测光,拍摄美丽的剪影照片。
其实在理论上,阴天柔和的光线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皮肤质感,是最适合拍摄人像的光线类型。
利用阴天的散射光拍摄人像,人物的皮肤质感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柔和的光线下,一切都显得十分恬静柔美。
为了提高人物的皮肤亮度,增加了0.7EV曝光补偿,景物也显得更加清新淡雅。
假阴天是指云层较薄的天气情况,阳光透过云层这一柔光屏,由硬光变为软光。
利用“假阴天”的柔和光线拍摄具有立体感的人像照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光线果然是有方向性的,是从人物的左侧照射而来,并在人物右侧形成浅淡的暗部。
阴天最大的弊端就是光线平淡,难以制造出强烈的反差和立体感。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环境的明暗反射程度的不同,创造出与被摄人物的明暗反差。比如被摄人物位于暗影调的环境前,如树丛、墙壁等,深暗的环境可以起到吸光的作用,会与人物的皮肤亮度形成反差,同时人物身穿浅色或亮色的服饰,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增大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反差,选择比较深暗的背景环境,人物身上的浅色服装和手中色彩鲜艳的大伞,也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使她从背景中脱离出来。
在阴沉的天气下,为了突出人物的主体地位,利用闪光灯对人物进行闪光,从而将人物身后和天空的亮度都压暗,制造出夜晚一样的光线效果。这也是有效提高人物和环境亮度反差的方法之一。
为了获得剪影,需要对准画面中最亮的景物进行测光,在这张照片中,天空很显然不是最亮的景物,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水面亮度最高,对准水面进行测光,使得人物变成漆黑的剪影。
你也可以试着将感光度适当调高一些,比如ISO400~ISO800左右,既能保证影像清晰,又不会带来明显的噪点。
闪光灯是夜景外拍的必备附件,
但许多人在拍摄时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利用闪光灯为人物补光后,拍出的照片往往是人物亮度正常,但背景一片漆黑,完全没有美感。
要想获得人物和背景亮度都适宜的画面,你需要闪光灯+低速快门的组合来进行拍摄。
在模特摆好姿势以后,利用闪光灯将她在瞬间照亮,同时为了使背景有一定亮度,将快门速度调低至1/20s。这样一来画面中主体与背景亮度差距降低了,感觉就比较自然了。
尽管我们强调要采用低速快门拍摄,使背景有一定的亮度,但也不能曝光时间太长,因为背景太亮,会失去夜晚的效果。
利用闪光灯拍摄夜景人像,你可以“玩”出许多花样来。试试手持拍摄+闪光灯的组合吧。手持拍摄会让你的照片获得非常有动感的背景,因为快门速度比较低,你可以故意晃动相机,使人物背后的景物和灯光变得模糊,而闪光灯的作用就是在一瞬间定格人物清晰的动作。这样一来,人物仍然是清晰的,而背景变得模糊绚丽了,效果是不是很特别呢?
同样采用低速快门进行拍摄,而不采用三脚架固定相机,并手持相机故意使其晃动,使背景模糊,同时采用闪光灯将人物照亮,留下清晰的影像。
当窗子朝向太阳的方向,并无任何遮挡物时,光线直接从窗外射入,进入窗子内仍然是强烈的直射光。这种光线是生硬的,我们不建议采用,但可以拉上窗纱、窗帘来“过滤”强光。
在借助室内灯光作为光源拍摄人像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借助三脚架,因为室内灯光无法和白天自然光的强度相比,即使你感觉很亮,对于拍摄来说也是很微弱的。此时如果借助闪光灯拍摄,会减弱原有灯光的效果,从而破坏了那种温馨的自然氛围,因此最好借助三脚架进行拍摄,保证画面清晰稳定。
另一个就是需要注意色温的问题。无论如何,请尽量保留原有的灯光效果,无论是荧光灯还是白炽灯,都有它独特的光线色彩,如果故意调整白平衡还原真实色彩,反而就失去室内灯光的气氛效果了,所以尽量将白平衡设为自动白平衡。
在利用单灯拍摄人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为人物的背光面进行补光,特别是比较强烈的、集中的硬光,避免人物受光面与背光面形成巨大反差。
单灯照明效果用聚光罩将光线聚拢,形成强烈而集中的光线,从正面向模特照射,制造出强烈直射光的效果。人物受光面非常明亮,投影明显而深重,光源还在背景上投射出美妙的圆形光斑,为整体增添了不俗的造型效果。
采用大型柔光罩加装在闪光灯外,制造出明亮柔和的光线,从人物前侧方照射。为了平衡前侧光在人物面部形成的阴影和暗部,采用另外一盏柔光灯,在人物另一侧进行照明,从而获得整体明亮又不失立体感的人像照片。
采用大型柔光罩加装在闪光灯外,制造出明亮柔和的光线,从人物前侧方照射;为了平衡前侧光,在人物面部形成的阴影和暗部,采用另外一盏柔光灯,在人物另一侧进行照明,从而获得整体明亮又不失立体感的人像照片。
高调人像很适合用来拍摄女性和儿童,能够把人物的皮肤表现得很干净。高调人像常常用来拍摄婚纱摄影,以象征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圣洁。
在往常,低调布光通常用于为男士拍摄人像照片,以塑造出他们坚毅的性格和强壮的外形。现在这已经不再是男士的专利,大光比的低调布光形式同样可以用在女模特身上,并且可以塑造出现代女性坚强的个性,同时赋予作品时尚感。
但用光技巧可不能疏忽,孩子的皮肤非常细腻,因此我们多采用柔和的光线来展现他们的皮肤质感和纯洁美好的形象。
但在阴天拍摄,如果按照相机的测光结果进行曝光,往往皮肤显得暗淡,所以应适当增加曝光补偿,将孩子的皮肤表现得更加通透白嫩。
利用阴天的散射光拍摄可爱的儿童,由于光照均匀且柔和,孩子的皮肤显得柔嫩光滑,同时增加一挡曝光补偿使孩子皮肤更加白嫩,景物更加清新。
直方图的像素多集中在亮部,这张照片几乎可以算作高调作品了
当你试图在阴影中拍摄儿童时,除了要注意色温的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孩子皮肤的色彩是否有影响,比如红色的墙壁、绿色的树枝,都会使孩子的皮肤发生偏色。
为了留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家长也常常在节假日、孩子生日时,带他们去影楼拍照留念。其实只要有一盏灯,一块反光板,你也可以自己搭一个简易影棚,为孩子拍摄精彩的照片。
室内布光很简单,重要的还是保证光线柔和。由于光线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光照的距离和方向。最好
从孩子面部的前侧方向打光,然后在另一侧用反光板进行补光,因为前侧光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皮肤的质感。
千万注意光线不要离孩子太近,因为闪光灯在闪光的时候,即使再柔和,也有可能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或者吓到他们。
利用双灯照明的方法,拍摄明亮的高调儿童人像。用一盏灯从宝宝左侧进行照明,同时另一盏灯从对面方向较远距离照明,从宝宝的眼睛里可以看到,是两盏灯同时照明的。
你还可以利用室内的自然光进行拍摄,柔和的窗户光能很好地表现出宝宝肉嘟嘟的脸部和柔嫩的肤质。在自然光下拍摄,孩子也会表现得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