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老师《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家》一文,我感觉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支撑我说这话的底气在于,一个月前接到了青岛出版社的建议,写一本有关“出生头3年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影响”的书,名字都起好了,叫《别错过孩子最重要的那几年——给0-3岁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因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不乏最新研究成果。
科学的结论(而不只是经验)让我坚信,被称为“小屁孩儿”的婴儿期,尽管被认为除了吃和玩什么也不懂,但这头3年十分重要,是人生的奠基。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阶段必须有母亲的呵护,而父亲则可有可无。
请注意,我说的是“孩子的父亲”可有可无,而不是“妻子的丈夫”可有可无。彼时彼刻,父亲对孩子的爱无法直接施与,而只能通过爱孩子的母亲间接实现。
2、像爱一样,被爱也是一种逐渐生长起来的高级情感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低级情绪,它需要的是时间和体验。而能感受到“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孩子。
当然,也只有母亲和孩子。
3、很多人会主观地以为,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胆小,跟父爱的缺失有关。但必须清楚,有关(相关)不是因果或必然。研究却发现,从一个胆小的孩子身上,都能够看到母亲胆小的影子。只不过母亲的胆小经常以反向[注]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盲目的大胆或傻大胆。
是内心的安全感决定着一个人胆子的大小。
如果你相信“初生牛犊不怕虎”,就一定能够认可我说的“安全感不是后天的培养”这句话。
对,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不需要特别的“培养”,只要做到不把它“打掉”就够了。
4、安全感的丧失,始自母亲的怀抱,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语言和情绪。
家庭教育以母亲的喜怒哀乐做基础,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教育又以母亲语言的表述方式为导向,“孩子跟着话长”。
3年可是1000多天啊!
在这段时间内,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足以让一个本来连老虎都不怕的孩子,变得见了生人不敢说话、怕黑、遇到毛毛虫就浑身发抖……
罪魁祸首就是孩子他妈。
再往上追,是孩子他妈的妈,乃至于他妈的妈的妈。
5、男人就是好好地爱女人!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这话已把家庭教育的内涵囊括了。
这就是孩子最好的家!
家庭教育的成败,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家”。
6、注释
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表达叫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为、矫枉过正,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其心理基础是由于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或冲动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为了抑制它而形成与其相反的感情或行为。
我理解为以下5个观点:1.三岁前母亲最重要;2.爱和被爱都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高级情感;3.孩子胆子小是因为安全感被打掉了;4.安全感的丧失,始自母亲的怀抱,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语言和情绪。家庭教育以母亲的喜怒哀乐做基础;5.“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按此文观点,前三年母亲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老师说这是有研究证实的,不知资料在哪里?
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我的女儿快13岁了,还是很黏妈妈,是不是不只是三岁前妈妈重要,我感觉现在女儿还是主要在意妈妈,不知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爱和被爱也是逐渐生长起来的高级情感,如果一个人不会爱自己,心理咨询能帮助他吗?有啥这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