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连续过程,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在婴幼儿时期,心理特征的养成是一生的基础。
对于婴幼儿(0~6岁)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在这个阶段,个体保存本能才是第一本能。
这个时期个体的心理障碍可能由于受到恐怖电影的惊吓而产生,但很少由小朋友之间争抢玩具所产生。有个幼儿,今天因为争抢玩具失败而号啕大哭,明天可能又会成为好朋友,因为这个年龄阶段中,个人占有欲并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部分。
在这个年龄阶段,被一只猫惊吓,可能以后都会害怕带有皮毛的动物,这是由于幼儿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功能不足,儿童收到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华。
幼儿心理发展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段时期无比重要,即来自父母亲的关怀和照顾。
父母亲能够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并表现出宽容、友好和爱的态度,就十分有利于他建立一个完整、健康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氛围。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有关,不良的家庭关系不一定会对儿童构成直接威胁,但会影响幼儿内心的安全感以及自我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心理压力。
幼儿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会以行为表现出来,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等,这个时期出现的心理障碍多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关系状态有关。
请看下面案例:
小聪(5岁、男、学班前儿童),根据小聪母亲陈述,小聪非常聪慧,两岁半就能将很多大人话,但是胆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须妈妈陪伴在身边才能入睡。入幼儿园时全托,开始并不习惯,强迫送进去一周后,发现小聪一人独处,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对老师感到恐惧。
5岁时,为上学送入学前班,开始阶段非常不错,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均能会学,而且也非常感兴趣。可是一个月前,因与另一个小朋友争夺一块橡皮而被老师大声呵斥,当即因害怕而失声痛哭,又被老师严厉呵斥不敢哭泣。
回家后,妈妈发现小聪不由自主地挤眼、歪头,大声呵斥可以制止,但过后依然如此,后来情况更加严重,喉咙里还同时发出一种怪声音。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孩子的一系列怪行为是由恐吓引起的,成人的制止非但无效,反而增加了其内心的恐惧感,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丰富语言的表达,小聪就通过挤眼、歪头等行为来表达。这个时候家长或者老师绝对不能再给其刺激,无需过多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自然,给予小聪关爱和关怀,停止呵斥,过一段时间,多余动作自然就会消失。
幼儿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发育并不完善,记忆属于较短暂性记忆,这个时期一旦发现孩子有异样的动作,要赶紧找到刺激点,想法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这个刺激性动作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