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变,天地变宽。

        近期非工作阅读时间变少,工作一如往常忙碌的,又逢周末,聊聊最近关于团队沟通的几处感受和笔记,留存于此,以作自省。

        1.多问问题,少说答案。

         最近对一句话感受很深:“你先说说?”,这句话用于什么场景呢?那就是员工跟你请示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自己感受很深呢?是因为发现同样一批员工中,有的人成长速度,没有跟上另一批的成长速度,但是却察觉不出来太大的问题。后来看到这句话时,作为对照自察,突然发现自己在带教过程中总是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员工出现问题请教时,我总是乐意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给出解决方法,提高效率当场解决问题,但是忽略了长短期平衡的问题,短期你解决了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方案寻找,没有针对性的有效引导,带来的问题就是员工变成了工具人,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不快,主动性下降。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什么呢?可以尽量以问为主,答案为辅。常见的问题有①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你先说说?②你现在已经了解到了哪些情况?③你需要我做什么呢?④然后呢?,其实笔者能做到的往往是②③,很少记得做到①④,但是往往是①④是很关键的启发和落实问题,否则沟通的含金量就不体现在了员工的成长性上,而是自己的思考上。

          2.员工沟通的721法则。

        这一条也是近期的一个对照感受,与人才盘点类似,就是沟通在人的精力分配上应要有重点,除了正式的沟通场合之外,对于不同类别的员工,在沟通频次和沟通场合上应该要有着重点,如果全盘一把抓容易造成一把黑,沟通信息不充分,时间长度不够,多是正式的自下而上沟通,都会带来在侧重点上失去方向。

        721法则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应用,其实就跟二八定律一样,是我们人为用数字做比例的分配。比如我们一般把工作类型,分为70%的防守型工作,20%进攻型工作,10%创新型工作,比如我们将员工会分为70%中间员工(中间分子,基本胜任),10%的低绩效员工(低绩效低认同感),20%的高绩效明星员工(高绩效高认同感),但是在沟通频次和精力分配上,应该要注重调整分配721,20%的高绩效员工,反而应该用70%的精力和频次保持非正式的沟通,20%的精力用于中间员工,10%的低绩效员工维持不变。

       3.能用架构解决,不用制度解决,能用制度解决,不用会议解决。

       这是一个从小到大的问题反思,之前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案例里聊到过这句话,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不是很深刻,直到最近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会议解决的问题,折射的是工作制度或者原则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工作规则、工作范式,导致出在问题的讨论出现了分歧,出现了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会议解决。

        但是反过来,工作原则或者制度就能彻底解决不断产生的问题么?比如我们的两个部门,总会有一些工作补集,这些工作看似既不属于A,也不属于B,但是却是整个部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谁应该为这部分工作负责呢?我们定下来了一个工作原则:“谁方便干谁干,谁成本更低干谁干”,这样的一个原则就解决了会议的扯皮问题。但是他也没有根治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怎么去切分谁方便这件事,谁成本更小这件事,有了制度,但是没有解决架构上,组织上的问题,如果在根上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应该根据问题类型再做统计和分类,在业务流程规则,架构分工,组织分配上做好切分,将事项变成对应的角色,从而变成一个敏捷性的应变组织,具备系统化的问题解决能力。

       4.员工沟通之清除障碍及统一目标。

        近期有有几次正式场合的大会沟通,有一个重大的感受就是,对于跟员工沟通的原点和认识,有了一些转变。之前总是认为,应该去看看这个事是个什么问题,对还是不对,应该怎么办?说的不对还会想纠正教育一番,但是近期一个感受对照自身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实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对方的需要是清障,其次才是纠偏。

         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观念,先抱着清除障碍的思考原点,在沟通的思维上就会有些转变,如何帮助对方找到真正的工作障碍点,引导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去单纯的看这件事对不对,界定问题。如果方向出现了偏差, 要回归到整体部门的大目标上,怎么有利于以终为始的达成组织目标。

        5.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懒政。

        为什么我用“懒政”这个词来形容呢?因为大脑就是指挥我们做决策,做工作的CPU,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统治者。但是我们在跟员工的沟通中,却时常忽略这一点。那就是总是用应该两个字来指导自己的思维和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习惯。应该的背后是什么呢?可以是标签化,可以是固定的理由化,往深了说,是我们大脑的反应通路,找了捷径,本来应该信息到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发出指令,可能因为有了应该的思维,就变成了信息到达-发出指令两个步骤了,缩短了原来的思维步骤,所以笔者用懒来形容,毫不为过。往人性上来说,凡事能少想一点,就想的简单一点,不要消耗那么多能量,大脑就会进入节能模式,打标签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为了自我保护,而引发的大脑节能模式。

         生活中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应该穿秋裤,在工作中也会有一些应该的思维在影响我们的工作,比如同级跨部门的沟通中,就会觉得“默认我的这件事很重要”,“默认别人就应该理解我”,这种默认,其实也是思维懒政的一种表现。最容易出现的,还是我们的向下沟通,因为自认为有经验,所以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容易形成默认值,形成默认的决策思路。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总替员工做了应该型的选择,丧失了成长性,二是碰上性子急的,还容易直接淹没员工在处理事情的热情和积极性,可能还没等人说完,你就巴不得马上把方案说完了。应该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本人无法察觉,这是个病,得治。

         6.带团队最好的方式,还是打胜仗。

          这句话回到了原点,近期有两次颇具仪式感的月度大会,由于笔者的业态是一个门店一个门店的,每个门店都是一个小团队。我们发了一些军令状,做了一些业绩表彰,跟新人一起做了文化的融合和共创,有人问道在新人的培养上,应该怎么做才能迅速提升士气,提升大家的能力。如果说上面的团队沟通长的经验是术的话,那么上升一个台阶,带团队最好的方式,还是打胜仗。在一个又一个战场上获得胜利,才是对团队成长,能力提升,氛围提升最好的方式。如果有术无道,可能会成为一个看起来速度很快,但是没有路标和终点的汽车。


【金词银句】072期: 

1.先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

结合我们上面的应该思维,再讲一讲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大多数时间,大多数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抓住最先跃入脑海的那个解决方案,也就是第一个见解,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最合理的,这是高效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和心理空间去完整的分析每一个我们面临的问题。摧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难,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要把自己的想法撕碎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具体到自己。

2.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到正确,而是做到有效。

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到正确,而是做到有效,有效指的是最终有效,而要做到最终有效,过程中信息应该是丰富和长效的。

3.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

任何好的沟通都是在双方心力资源相对充沛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个人接受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大范围内接受负面评价,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心力资源来修复那种被羞辱的感受,以至于没有心理能量却完成刷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