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古筝基础教学这么多年,每次有新学生来,几乎每个妈妈都不忘说一句:老师,我的孩子没有接触过古筝,也没有进行过音乐知识训练,我们家长一点都不懂,这样能不能学好?
相信所有想让孩子学习器乐的家长们在刚刚开始或多或少总会有同样的疑虑,正如英语不好的妈妈们总是在担忧如何在家给孩子作英语启蒙。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顾虑,每一个孩子学习器乐之初,几乎都是零基础,老师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学习不用担心,但重要前提是家长要有很高的配合度。
所谓配合度,不是陪太子公主读书,也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是与老师,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良好的沟通,即便你不在身边,但是可以清楚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熟知孩子的心理状况。
天赋这个东西在音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但它也仅仅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更快接收知识信息来源的信号,而不是全部,它在勤奋努力面前不值一提,在懒惰颓废之下不堪一击。而家长的有力加持,会让天赋这个信号发挥其巨大能量,让孩子的学习如虎添翼。
我特别喜欢家长问一句话:老师,我能不能在里面听课?
每每听到,我总是掩藏不住的欢喜,忙不迭地就回答:当然可以!
在我看来,能问这句话的家长,一定是很期待与孩子共同学习,借助陪读可以更好地在家对孩子的练习进行辅导,这样的家长一定是可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老师,家长,学生三角关系的巨大作用发挥出它最大的能量。
果然,她们总会回答:太好了,有些老师不喜欢家长听课,我就怕如果不听,在家没办法辅导孩子。
当然,每个老师有其自身的一套教学方法,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依然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不愿意接纳家长在旁听课。在我看来,家长就是我的一个免费助教,是孩子的免费陪练老师,是可以让我的教学更加轻松的一座桥梁。即便是因各种原因无法陪读的妈妈们,如果孩子在家长中断陪练的时间内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也依然要求在重要的课程学习中,家长抽空来听课,以便在重要的学习节点上,可以提点孩子,帮助其少走弯路。
每次有新学生,我总会要在课前与家长和孩子见上一面,培训机构美其名曰是免费试课,实际是老师,家长孩子一个双向选择的试探,在我这,更是对家长和孩子的一个面试过程,说得更清楚一点,主要是对家长的一个面试。如果家长在第一次见面都不带孩子来,或是思想上认为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做甩手掌柜便可的,我会悻悻然于教授这个孩子,因为铁三角的关系里面已然缺失了一个重要角色,接下来的教学和学习之路相较于有家长关注的孩子来说,会走得稍微艰难一些。
那到底家长在孩子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在课堂上家长能够做什么;在家又应当如何做孩子合格的陪练老师?以古筝为例,结合我多年的古筝基础教学过程里,与孩子们的深入接触,与家长的大量沟通中总结一些纯属个人的见解,提供给众多器乐学习的孩子和家长们一点参考。
在选择学习器乐之前,家长应该作什么准备?
学习前
1、 抱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在与新学生见面的过程中,我总不忘给她们打个底:器乐学习之初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非常苦,苦过了之后才好玩。中途会因枯燥的训练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大小叛逆期的冲撞下,萌生放弃的念头。而不断想要放弃,又不断坚持下来的这个历程,每个琴童和琴童家长都会经历,无一幸免。但只要放平心态,坚持最初的信念,过了那段短暂时期,一切都会雨过天晴,甚至是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也曾经有过讨厌到想把古筝劈掉的时期,但是那只是习筝过程中很短暂的时光,因为有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的信念,所以它不足以构成让我放弃的威胁。
我认为,尤其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家长的心理准备胜过一切,孩子的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固定下来的,孩子们唯一不变,永葆初心的就是玩耍!那么,家长应该有,并且必须要有这个意识和长期与孩子奋战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个前提,你才能面对孩子们今后学习中的各种变数而始终屹立不倒。
2、 要有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物力的心理准备:
艺术的修为从来无法凭空而得,需要时间的积淀,精力的花费,金钱的投入。
然而还是有很多家长没有这个共识,以为打酱油式的学习便可为孩子提供养分。不说艺术学科的艰苦,无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各方面的付出和努力。
我把家长大致分为三类:
① 只顾投入,不问产出:
很明显,这类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反正我是尽了做父母的能力,你要学什么都让你学了,学不学得好就是你的造化,作为父母已无愧。时间精力不舍得给孩子,只管投入金钱,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孩子有没学成,无所谓,只求自己心中踏实。此类家长遇到过一个,我表示你土豪,我无话可说,但是我可以高傲地选择不教。
② 只望产出,不想投入:
我有个是钢琴老师的好朋友,常常听她吐槽有学生家长总是想花最少的,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都不想过多投入,但却想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舞台上发光发热。
好朋友给我讲了个例子:她暑假要办音乐会,外加考级两个重要的事,音乐会因为场地音响的租赁,工作人员投入的人力物力都会很大,需每个同学交几百块的费用,纯属自愿,如若想参与,那必定是要参与排练;考级属于考试,得在暑假期间用心练琴,把曲子弄通透,按理说既然那么想参与,应该是非常重视,尊重舞台,尊重考试。但很奇怪,其中有家长,不想交费用,暑假期间也不想留下来上课练琴排练,说暑假肯定是要出去玩的。那既然如此,你就不要考级了吧,也不要参加音乐会吧,家长急了,那不行,我要考,我要参加音乐会,但是我们也要出去玩,考级前音乐会前才回来。朋友简直想shi的心都有,一边吐槽一边羡慕我的学生为什么那么配合(容我一副骄傲脸),我听后无比佩服她的容忍度竟然可以高到如此地步!绝对膜拜!
只是,我不明白,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为什么还会有人幼稚地认为不付出就可以有收获!
③投入产出成正比:
老师如果能碰上这类家长,是老师的福气。我算是个有福气的老师,就算这个学生再笨,有这样的家长陪着,我也愿意陪着。我的学生楠妈妈,每次上课必陪,认真的做着笔记,我们排练,她拍好视频,回去复看,跟练,复印多一份谱子,在我讲解的时候认真地做着笔记,陪练时提醒女儿。女儿的课外书阅读作业,她自己先看,说自己看了才看得懂她的读后感,考级曲,她比女儿还要先背下来,哪里出错了,自己一目了然。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当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这样,我认为,也未必一定要做到这样,孩子的学习有很多种方法,家长的陪伴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适合自己家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我有些学生的妈妈在家陪练的专业程度俨然一个老师状态,还有的即便是不陪读,不陪练,依然不忘跟孩子强化独立学习,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家长本身也做到了无条件配合老师,与老师随时保持积极的沟通。以上任何一种积极的方式,都是对孩子的一个最正面引导,演奏技能的学习是其次,素质的培养才是根本。
所以,陪读陪练的根本,不是非得事必躬亲的陪伴,而是如何找到一个适合孩子,适合自己,让彼此都舒服的一个学习状态。尤其在器乐这个比较苦闷枯燥的学科学习中,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的不断挖掘,心理的舒适感显得非常地重要。家长作好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爱好习性思想常常会有翻云覆雨变化的长期斗争,才能更好地保持自己心态的平和,为孩子的学习赢得更为正面的引导结果,也会为老师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带来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