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熬过夜吗?为什么熬夜?
熬夜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的经历,熬夜的原因各不相同。
01来看看心理学家武志红给出的解释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白天没做自己的人就会在晚上选择熬夜,在深夜找回真实的自己。
比如:
在公司,感觉自己是个下属,没有权力;
在夫妻关系里,感觉自己总是考虑对方;
在朋友关系中,感觉自己总是在逢场作戏;
……
喜欢熬夜这部分人,从生命的各个角度,在白天都没有做自己。
所以特别需要晚上这段时间,终于不再跟他人建立联系了,终于可以自己和自己呆着了。
于是在深夜网上闲逛,看剧、打游戏、刷短视频,抑或是加班工作、看书、写论文等等,哪怕人已经很疲惫了,处于低质量的状态中,依然不肯睡去。
他们觉得夜晚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太宝贵了,舍不得睡去,想在这个时间段多做一会儿真实的自己。
相反,假如白天试着去积极地捍卫自己的边界,试着在工作中也去维护自己的权力空间,投入地去工作,去生活,拿出自己的真心和万事万物建立密切的关系;
当你能痛快淋漓地活着,你感觉自己不仅在做你自己,而且和别人不是对立的,这个时候到了夜晚,你发现你不需要这个东西了,你就可以好好睡去。
听完这个解释,有没有被戳中。
心理学的解释总是带着精神分析的意味,听着有些玄乎,但这个声音会来捏人。
接下来,我们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看这部分用熬夜做回真实自己的人,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得到满足吗?
02从进化论看,人类很难对抗夜晚
把时光回溯到几十万年前,回到人类祖先每天生活的状态。想起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描绘的场景。
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智人“, 早晨太阳出来,阳光洒在大地上,照在智人的脸上,智人慢慢醒过来。 没有闹钟,所以应该是自然醒。
智人喝点水,就去寻找一天的食物。可能出去打猎,或者采集果实,去户外劳作。中午太阳大,智人可能就会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吃点东西。
到傍晚, 太阳快下山,大家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生一堆火,烤一点食物做晚饭。围坐在火堆周围,看着火光,一起聊天、交流、说笑。
夜幕逐渐降临,天上星星开始闪烁,周围环境开始变凉。随着气温的降低,木材逐渐烧尽,火光逐渐暗下来。智人觉得困了,打了一下哈欠,然后就陆陆续续去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再自然醒过来。
你可以想象,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按照白天黑夜的规律精妙地运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定有它内在的原因。 在医学上叫做昼夜节律和内生平衡节律,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会按照昼夜的变化和人觉醒的时间有规律地分泌,引起人困倦和觉醒。
这不是个体几十年的习惯决定的,而是几十万年人类祖先的生存状态自然选择出来的。举例来说,褪黑激素就会在夜晚来临后分泌增多,天亮醒来后分泌减少;而腺苷,只要醒着的时候,都会持续分泌,逐渐积累。
这些机制被自然选择筛选出来,通过遗传基因固化到身体里,对身体的影响力超乎我们想象。 你只有去了解和适应它,才能真正掌控它。
人类疾病的根源都是基因问题。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400万年,现代文明,大规模使用电灯解决照明,对抗夜晚(熬夜)也就100年历史。人类的基因在400万年中不断迭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传统文化称其为阴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朴素的道理在生物学上也有意义。
但是自从有了各种电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界限越来越被模糊掉了。
我们回家以后可能脑子里还在想着工作的事;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开着电脑继续工作。娱乐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甚至是上了床才开始看视频或者打游戏。
娱乐的内容,很多为了吸引眼球,常常都是比较刺激恐怖紧张的。 刺激的内容会诱导多巴胺的分泌,影响睡眠的启动;而且晚上看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扰乱褪黑激素的分泌。
协和医学博士张遇升用滑梯打了个比喻:到了晚上,我们本应该让心情放松,慢慢进入睡眠的滑梯上滑下来。结果我们在滑梯的出发处放了太多的东西,阻力太大,没法滑下去。
在漫长的进化中,奠定了我们的基因,基因决定的了我们的生物构造。
从生物学上,是不允许我们熬夜的。
那假如我们长期熬夜会怎样呢?
03睡眠不足最直接的影响是大脑——会变憨
在前文谈到:人的身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叫腺苷。
腺苷在身体中的含量,控制着人是醒还是睡。
我们在清醒时,身体不断分解ATP,产生能量供身体使用。ATP分解后会产生一种物质叫腺苷,随着ATP不断消耗,腺苷不断在体内累积。达到某一阈值,就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困倦。
而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腺苷是被消耗的过程。当你睡一个好觉后,醒来时会感到精神焕发,这正是由于大脑中的腺苷被有效消耗所致。
腺苷是让我们感到困倦的物质,同时我们醒着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其他大量代谢废物,其中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
当它在神经元中富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个“斑块”,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得神经系统的血管硬化、弹性变差,诱导神经元凋亡。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很可能是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元凶。
当你长时间醒着,不睡觉,就加速了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同时没有留出时间来清除代谢废物。说好听点,慢慢就会产生认知障碍,说难听点就是会变痴呆。
另外,睡觉的时候,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通过“回放”和“修剪”两个机制来巩固我们过去一天的记忆。
“回放”相当于复习,强化我们对重要信息的记忆,使信息永远保存;
“修剪”相当于精选,清理掉无用的神经元连接,释放出多余的空间;
如果你熬夜,缺乏睡眠,过去一天的“回放”和“修剪”工作就被耽误了。
有点像学生没有对当天的功课复习,长此以往,欠账越多。
又没及时去掉不重要的信息,腾出空间来装第二天的新知识。
这样的学生,成绩肯定一落千丈,最后积重难返,成为差生指日可待。
所以,如果你长期熬夜,或是睡眠质量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记忆力慢慢变差,脑子里一团浆糊。
总结一下,长期熬夜会使β-淀粉样蛋白得不到及时清理,最终引发认知障碍;缺乏睡眠,大脑的“回放”和“修剪”工作被耽误,长此以往,大脑就像长期没打扫的房间,乱做一团。
既然睡眠这么重要,那要睡多久,几点睡才合适呢?
04睡多久,几点睡
目前的研究,每天的睡眠控制在7-9小时之间,以7.5小时较为妥当。这是统计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就像一个班上的学生成绩,在平均分附近的人最多,最好和最差的相对较少。
所以,这个因人而异,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你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白天总是精神十足,精力旺盛,从不犯困,那么你的睡眠很可能就是正常的;反之,也许就需要调整和修复了。
几点睡,也有相关的研究,
晨型人,又称「云雀」,倾向于早睡早起,约占人群比例的25%;
夜型人,又称「猫头鹰」,倾向于晚睡晚起,约占人群比例的26%;
正常人,又称「蜂鸟」,介于两者之间,约占人群比例的49%。
一个晨型人,可能的睡眠偏好也许是22点入睡、5点起床;而一个夜型人,可能会习惯于凌晨1点入睡、8点起床。
睡多久,几点睡没有定论,找到自己的节律就是最好的。
写在最后
前文从四个方面谈了睡眠这个话题,每一点都可以指导我们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第一,白天和自己在一起,真实的做自己,扯下人格面具,不要把这门功课,留到晚上再来恶补;
第二,跟着太阳的节律安排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在户外活动,夜晚在家躺平;
第三,给出充足睡眠时间,把腺苷,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物充分排出体外,把大脑打扫干净;
第四,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形成稳定的作息时间。
愿每个朋友都拥有婴儿般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