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高中喜欢话剧表演而养成的习惯,喜欢在公众场合或等人的时候静静地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和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和自己对话,回顾过往走过的路进行比较和反思。 老潘总笑说当我呈现“想想看看”的状态的时候,就是想要搞事了。
在餐厅、商场、咖啡厅...总会有着三三两两的人相聚谈天说地,话题总离不开“人生”、“发展”、“未来”、“期望”... 欢声笑语、感叹、调侃彼此成长的过程。我总是不时听见:“我希望...的发展的过程,希望有...人来陪伴我。”、“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希望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以让我...”、“这件事情做不成,是因为少了...”。回头映入眼里的是一张张年轻、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和冲劲满满的脸庞。
时光回到这个岁数的自己,25到30岁的我,总是觉得世界需要我的拯救,有好多的事情等着我来实现、看着CNN的新闻会对某件事情唏嘘或愤怒或觉得或许可以做些什么、听着激励的歌想像自己未来的样子,心里或行动会呈现出我需要更多的资源、时间、冲动、力量和人的陪伴,因为我要拯救和改变外在的一切,我觉得我什么都可以做,所以在目标列表中有着许多事项,生活过得充实和忙碌。
在找着自己人生的另外一半的伴侣时,会和他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获得他的鼓励和认同,希望他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一个梦和可以分享一切。想想好像不是找个伴和感情的归宿,而是找一个“自己”。
创业是因为觉得自己三十岁了,需要利用自己所学来改变社会,希望能够贡献自己来为某些自己看不过眼的事件做服务,因为我有信心能够挪动这块阻挠这件事件顺利发展的大铁板。
在忙碌着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慢慢的发现现实和想像的冲突,发现事情的进程不是按由A点到B点的发展,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身边开始出现事情的不如意、发展上的挑战、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未来未知的忐忑,这转化成了一股怒气,将自己进化成了“刺猬”和“问题女人”,每天总是觉得世界上的人和事负了我,开始质疑世界的真相总是黑暗的,我一定要拨开这层黑幕还世界一个青天。因此练就了晋级资深“愤青”所需要的本事。
我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人脉,辗转在觥筹交错的光景中,期待从推杯换盏之间获得些许的承诺以填充自己的梦想空间。
慢慢人与人之间从当初的陌生,开始接近了。不时会约出来到咖啡馆喝着拿铁畅聊半天,当然更多的是吐槽现实、对接资源和相互解答彼此的“为什么”,然后感受到再次充电感觉,明天会更好,重新出发!
35到40的岁月里,由于“加法”人生,积累了人脉、资源和资金,看似一切仍然美好,但也仍然有着一堆的疑问、忐忑和对世道不满的愤怒,继续前进的动力还是满满的。
有一天发现自己一个人独自做着一件事的感觉还是挺好的,没有了等待和期待的忐忑,突然发现自己融入了这片背景中,像是独立且联系着所有。萦绕脑海里的“问题”或“声音”像是嘎然而止,只要自己和事件和世界的链接,有点新奇和平静。
体会到岁月的静好,时间像慢了下来可以让我从容去思考和抉择。原来的事件并未改变,但是看到自己是催化事件的一个媒介,但仍需要不同的元素按其原则和我所带的元素慢慢磨合和融合,作用一直在,只是现在可以看见了轨迹。
激情的梦想转化成了沉静的远景,我看到了自己走向未来的道路,两旁的景色更为清晰,才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这条从A点到B点的路上不曾改变。只是过往走得过急,景色变得模糊让自己觉得走弯了路而已。
人在当下只能一刻取一瓢饮,不再囫囵吞枣时,心也就慢下来了,体会到当下的变化的规律时也变得从容。体会到“质”和“量”的不同,懂得乘势的玄妙和取舍的内涵,得失在努力的过程中会有答案。
每个答案会让自己有所惊喜,再随着这个答案出来的结果再做一个抉择,再等待答案的产生,还是继续走在这条路上...
“少”即是“多”。减去的是自己内心不必要的声音和执着。将去芜存菁的内核融到事物等待催化的发生,呈现出“相乘”出来的结果。这是一个平静的兴奋。
快迈入五十的自己,似乎逐渐理解人生动力产出的动能轨迹必定遵循自然,懂得自身和外在的位置和位置之间的节点的变化和每件事件的本质及自身的关系,只选自己要的而不再是想要的,因为要的东西必定是给予延续动力的燃料,想要的东西会成为没有必要的库存。
仍走在不变的路上的脚步开始和内心声音互相呼应着,彼此学习着同步同调,生活的景色和未来远景却明晰了,这条路的景色也鲜明了,可以容纳和接受更多的意外和不同,心情变得坦然、淡然和泰然,抉择变得容易了。
内心声音和脚步缓缓踢跶走在岁月的路上,一切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