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论为何成立又不成立?
———唯心论成立在于:它知道感知是有规定性的,这是比唯物论高明的地方;
唯心论不成立在于:它不知道感知只是物的属性,居然把感知当作实体存在,这种蒙昧失察就给唯物论留下了一片合理存在的天地。
1、唯心论成立在于
唯心论有效证明了人类的精神和感知通道不是真空的孔道,而是有规定性的,
且人类只有通过五官接受外部信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通道抵达外物。
A、唯心论有效证明了任何对象都是被我们的感知扭曲过的
就好比说人类只能识别400-700纳米波长的光波,并将其扭曲整顿为不同的颜色,
再就是人类只有通过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接受外部信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通道抵达外物。
所以,人类的精神和感知通道不是真空的孔道,而是有规定性的!
B、唯心论是比唯物论更高级的探讨和追求,是唯物论追问的必然导出
因为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根本没有想到,除了“物”以外居然还有一个“心”的问题存在。
也就是在古希腊哲学那里,并未意识到自身的感知是有规定的,也不知道探究的“感性经验存在”和“理性存在”皆为属性存在,而不是客观存在,
直到古典哲学家笛卡尔开始,才意识到对存在、对“对象”的追问本身直接就关联着对精神的追问,即感知不是真空的孔道而是有规定性的。
所以从笛卡尔开始,唯物论和唯心论彻底分开,即分裂为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
所以,如果我们要探讨存在,首先我们就需要追问、探讨感知,探讨完感知才有权利讨论外物,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感知是什么,没有深刻考察过感知是什么,我们就没有资格追问对象,因为不探讨感知本身的规定性,你就无法判断你所说的对象是客观对象还是你的主观对象。
由此,我们知道唯心的认识论的追问,是唯物的认识对象问题的必然后继追问的问题,也就是说认识论问题和唯心主义问题是唯物主义必然导出的高级问题,或者问题的纵深。
于是当哲学开始追问感知本身是什么,当哲学开始用思想拷问思想的时候,哲学进入第二个纵深阶段,即“反思”的精神哲学阶段。
2、唯心论不成立在于
唯心论者将“心”感知到的“物”的属性当成了“物”本身。
A、唯心论导致“物”和“知”双双迷失
唯心论发生了严重的迷失。唯心论者居然不知道“心”感知到的是什么,是“物”的属性?还是“物”本身。这就导致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存在或“物”在贝克莱那里消失了,
然后休谟解构了经验论,“知”也消失了,
B、康德只是明确了精神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不可知
最后康德把“在”丢到彼岸,只承认先验中的“知”,但是“知”和物自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康德并没有说清楚。
C、横向视角的唯心主义没法纵深处理以下根本性问题
诸如 “精神”是什么?“心”是什么?“感知”是什么?
“精神”和“感知”从哪里来?
精神和感知究竟是怎样运行的?
感知的发展动量是什么?
感知的运行规定性怎样塑成?
这些都是唯心主义不能回答的问题。
D、唯心论的失察给唯物论留下了合理存在的空间
既往哲学从来没有搞懂“心”的根据正源于“物”的本身(而不是物的对象),
也从来没有搞懂“心”的性能正源于“物”的流脉(而不是物的作用),
这就使得唯物主义在其蒙昧失察的盲区里给自己留下了一片合理存在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