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留宿名单如下见表格”儿子班主任在群里发微信。我点开表格,竟然有我儿子的名字。我诧异极了,这个从小被我宠得要命的儿子竟然选择星期天留宿复习不回家,而且全班就五人。同儿子同一年考上同一重点高中且在同一班的还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你儿子怎么就变了个人呢,我女儿叫她留宿都不留,真气人,我这个女儿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从幼儿园就在私立学校,那么独立,现在到高中,天天闹着回家,回家后到上学时间又不肯去。每次上学都磨磨唧唧半天。”朋友娟子发微信给我。
要说宠孩子我是第一,因为自己的童年里生涯中留下了好多美好幸福的回忆:骑在爸爸的肩膀上,爸爸的双手举着我的小手,在风里奔跑,而我咯咯笑个不停;放学后妈妈留在锅里的农家小吃及每晚偎依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自己编的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些回忆一直让我的幸福感爆满。生了孩子之后,周围的人在孩子三岁就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儿园,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虽然我也有那个经济实力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但我却总是舍不得,甚至对孩子宠爱至极,他怎样撒娇我都满足他,初三还将饭端到他房间。之所以不送私立学校是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孩子有以下几个层次的需要。
一、爱的需要
到底什么是爱呢?爱是容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二、被聆听、被了解的需要
孩子在小时侯,通过父母的爱抚、拥抱、摇动等亲昵举动,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他们受到许多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很有帮助。
三、独立自主的需要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个性格独立发展期,一个是在两岁时,一个是在十二三岁时。这两个时期的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则会影响到一生。当然这两个时期对父母、对子女都是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要开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证,向外独立去探索,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开始体会到孩子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尝试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给予他们关怀、支持与鼓励。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没有受到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难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长大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显然,如果真是这样,其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四、成就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自信心、自尊心才会由此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引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也不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为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重要的方法。
五、游乐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知识轻松自在而已。现在的许多孩子弹琴、下棋、游泳等都成了功利性的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义,心理也会出如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等倾向,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朋友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她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完全没有满足第一条和第二条需要。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不要说独立了。而我的儿子,因为第一点和第二点需求已经满足,所以他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