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中国式逗孩子”,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结果点开一看,发现这些话我们小时候基本上都经历过,现在依然在上演,而且这些话小孩子会当真,给幼小的心灵来带不好的负面情绪。网上评论这些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一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伤害会深入他的性格,使他出现不易相信别人、自尊心过强、胆小、无主见等等缺陷。
我记得我的一位高知亲戚对她的女儿说:你的妈妈是街口那个卖包子的,结果她女儿就真的要去找那个“街口卖包子的”亲妈妈,这个梗一直被说到她嫁人生子,还说给她的女儿听,所有说的人和听的人都面带微笑,仿佛那只是一个笑话。可,那真的就只是一个笑话吗?
这种“中国式逗娃”,大多数人不会陌生。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不少大人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觉得把孩子逗得惊慌、哭闹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不少人觉得,孩子都是被逗弄着长大的,我喜欢他才逗他的,没必要上纲上线。但孩子的理解与大人不同,很多大人觉得是玩笑的话,孩子往往会信以为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加可悲的是当初那个被欺骗的人长大后又用同样的话去逗下一代,难道你忘了自己当时听到这些话后的无助和绝望心情了吗?
那些故意把孩子逗哭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要说他们不心疼孩子吗?也不一定,许多人其实很宠孩子,有好吃的都给孩子留着,孩子摔倒了他们也会冲上去扶。但是,他们似乎只在乎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感受置若罔闻。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一档综艺节目里,几个中学生对父母说:
“我最喜欢跳舞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舞蹈班停掉?”
“我真的不喜欢苹果和牛奶,我能不能不吃这两样了?”
“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你能体会到孩子说这些话时的绝望吗?
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是无视自己的感受,父母却觉得是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为了健康多吃苹果是应该的,为了学习放弃舞蹈课是合理的。
他们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肯定会这么做。”
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父母总会说:你看谁谁谁成绩好,一放学就写作业,你怎么就不能和他一样?他们总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会也和那个谁谁谁一样努力学习,不让你们看不起。你怎么就不能这么想呢?我当时就想说:那就让那个谁谁谁当你的小孩好啦!干嘛还要我!长大一些了我就会想:羡慕那个谁谁谁有啥用,你的小孩还不是我,又变不成谁谁谁!
殊不知,意识到他人与我们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家庭治疗大师莫里·鲍文(Murray Bowen)将这种能力称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人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与自己不尽相同,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和别人之间的差异而烦恼。
自我分化不足的人需要借助他人的认可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无法忍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为了消除这些不同,他们可能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要么讨好别人,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他人的认同;要么欺负别人,强迫他人服从、认同自己,甚至彻底否认别人,处处和别人对着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杠精”。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中国式逗孩子”带来的后患,也在指导人们去尽量避免说这些话。
同时,呼吁广大宝爸宝妈,自己不要过分逗娃,同时遇到这样过分的熊亲戚,不用担心撕破脸,直接当场开撕,让他们住嘴,否则你家孩子受到伤害以后,你后悔都来不及!
不要违背教育的初衷,文化人不办文化事。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心、健全的人格,你觉得无伤大雅的逗孩子可能让你之前的教育成果功亏一篑,想要社会创造出能让亲子适宜的大环境,还要从我们成人真正理解什么叫“爱”与“尊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