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原来不是来自毅力或坚持。

[音频版52 | 执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2017.08.31留言]

我们的身体里有不止一个自我。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只不过,长期以来没有足够合理精准的解释。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德罗就讨论过这事儿,他们当时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还为此画了一个图,一个骑手,驾驭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灵魂,白色的马代表意志灵魂,而那个骑手,代表理性灵魂,他要驾驭着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你可以这样理解,最初,我们的战车是这样的:

黑马很强大(直觉)

白马次之(情绪)

那骑手还只不过是个娃娃……(理智/元认知)

所以,我们的战车其实挺烂的,跑起来歪歪扭扭,弄不好总是在兜圈圈,马不听话,骑手呢?太小,啥都不太会……

情绪(白马)是理智(骑手)的快捷方式

直觉(黑马)是情绪(白马)的快捷方式

一旦如此理解,我们马上就反应过来我们真正的任务是什么了:

想尽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

想办法让理智(骑手)尽快成长;

想办法让情绪(白马)和直觉(黑马)一样强大;

让他们三个配合得很好……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关系,我们就能找到身体里的各种决定大脑去下决定的关系,用大脑指挥大脑,让我们的行动像直觉反应(黑马)那么自然,而这个直觉反应是来自情绪的反应(白马),而情绪的反应是理智思考(骑手)决定的。

很多人对教育只有肤浅的理解,当然也不可能对自我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人们总是误以为“告知”就是教育,误以为“知道”就完成了自我教育,殊不知那是最肤浅的步骤。他们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重大的环节:内化与生产。

而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通过产出反过来进一步强化那些新的技能。

最明显的例子是写作,写作是反复思考,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被内化,并且,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元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与内化。

这么说了半天可能把谁都绕晕了,拿我自己半年来养成的习惯做个解释吧。

自从2月1日决定,我要坚持每天做二件事,一是《英语每日说English4today》的打卡;二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的学习留言。

刚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从时间的安排随意到形成固定的有规律化的,从三分钟热度到习以为常。都经过痛苦的坚持,但是,只要坚持熬过了开始的那一段,你就会有两个收获,一是,时间分配上已经有了固定的空档,不会有时候挤不出来;二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提高了理解能力和目标的内化。过了这个坎,就开始顺了,然后,后面碰到思路枯竭写不出来,出国出差飞机高铁没有网络没有时间等等的困难,你就会从理智(骑手)这里先给大脑一个建议:这是挑战自己的机会,也是积累的重要性,不能轻易停掉,如果有停一天,就会有停第二天,后面就有可能半途而废。所以说服情绪(白马)动起来,提高战斗热情,这样每天睡醒,就自然打开学习的内容开始行动(黑马)。每一天完成的时候,又反馈给(骑手),今天又走多了一步,明天就会很自然的迈出第二步。

最近去日本游,一周下来,也是做到一天不漏,飞机上也一样学习做作业。这个事情已经完全内化,累积写了14+万字,216篇留言心得。这是我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状态。

经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证实一件事,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这个东西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而一切的“半途而废”,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间的联结不够强乃至于断掉,回到了原本没有联结的状态……

所以,执行力不是来自毅力和坚持,而是来自“想明白”!当你把“知道”的道理内化成行动,然后不断的反复行动,就会产出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就会激励你继续行动,而更多的行动之后,你就深刻的感知这事情带来的变化,你就进化成了另一个层面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