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熊老师通过解读《庄子》,帮我们搞清楚一些看似荒诞的问题,比如:
1、如果其他人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做餐饮就用地沟油,做服装就用黑心棉,种菜就用剧毒农药,你该怎么办呢?你的底线应该在哪里呢?
2、如果严格遵守《庄子》的养生纲领也保不住性命,那又该怎么办呢?
3、如果你看到一个正要自杀的人,那么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你该不该去救他呢?
二、以下观点是“社会的”,而不是“自然的”
1、助人为乐是对的,杀人放火是错的。
2、清廉奉公是好的,贪污腐败是坏的。
3、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蛋。
……
以上这些,均属于主观成见。也就是我们的道德标准,而道德标准不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而是“社会”赋予我们的。
而庄周恰恰要的是自然,反的是社会。
三、我们的成见或价值观从何而来?
1、来自我们的社会环境。
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就被社会环境包围着,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成年人的一套价值观,于是我们生活在这套价值观里,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感觉不到水的存在。
2、打个比方:大哥是亿万富翁,小弟是一名不文的屌丝,大哥若不帮小弟,就会遭到来自家人亲戚邻里朋友的各种谴责——这就是中华文明中的“家”文化。
还有,“倚老卖老”的各类“坏老人”,随意闯红灯、插队、诬陷好心救助者……,居然都不会遭到法律的惩戒,这也是“身份社会”的文化使然。
四、怎么才能够悠游于逍遥无穷的境界呢?
1、心中没有是非,没有成见,达“无己”境界。
2、“无己”,说白了,就是“不要脸”。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3、注意此处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不是一种权谋,而是没有是非标准的心平气和,宠辱不惊。
4、打个比方:很有文艺趣味的老板写了一首诗拿给你看,这可引起了你激烈的思想斗争:阿谀奉承吧,良心不安;直言不讳吧,饭碗难保。你的心之所以不能逍遥,就是因为你心里有一个是非美丑的准绳,如果没了这个准绳,你还会感到焦虑不安么?老板既然期待你夸他,那你就顺着他呗。
五、为什么对《庄子》激烈的批判声音一直从先秦延续到晚清?
1、在我们的观念里,《庄子》强调的都是个人的心灵修养,比如教我们知足,清心寡欲,让我们相信自己虽然一贫如洗,却比世界首富活得更幸福,让我们相信那些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完全不值得追求。……
2、但上面这些,只是,国学家们热衷于宣传的《庄子》。俗称,心灵鸡汤。
3、美味的“鸡汤”,是由有毒的“罂粟果”熬出来(反对者眼里认为有毒)。
4、在历代卫道士眼里,这个有毒的“罂粟果”就是,抛却一切“是非(道德)观念”。
5、在论证,唯有抛却一切“是非观念”,方能达至“逍遥”,的过程中,庄子的文采和辩才都很好,因此,很容易蛊惑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六、为什么面临历代激烈的批判,《庄子》还是大众最爱的读物呢?尤其是成功人士最爱读呢?
1、能爬到食物链顶端的人太少了,努力了,但还是爬不上去的,就需要这碗“鸡汤”慰藉,“齐万物”,变自己为“禽兽”。
2、名利场上的多数人更喜欢《庄子》,他们并不会真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他们会以梦为马,用《庄子》哲学帮自己放松(先“变成禽兽”),然后,在放松修整之后,继续踏足油门,追名逐利去也(再“禽兽不如”)。
3、《庄子》虽然大众,但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选择“禽兽不如”。
(来自荀子和庄子的对话。荀子会对庄周说:“照你的主张,人就会变成禽兽。”庄周会反唇相讥:“照你的主张,人就会禽兽不如。”)
七、今日思考: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本着随大流的原则,在大家都去追名逐利的时候,你也应该和大家一起。回归自然当然是最优方案,而在最优方案不能实现的时候,你总还有个次优方案可以选择。如果其他人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做餐饮就用地沟油,做服装就用黑心棉,种菜就用剧毒农药,你该怎么办呢?你的底线应该在哪里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复制粘贴9月5日内容)
答:1、《庄子》真的给你划了一个底线,原文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2、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一点都不难理解,是说做好事要注意别给自己招来名声,做坏事也要注意别给自己惹上官司。
3、为什么要注意这些呢,因为这样活才最安全。其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只要不惹上官司,坏事尽可以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