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雨夏,荔枝初熟。近年来,积极倡导生活美学的浅喜品牌于中国广州图书馆顺利展出文人生活器物。场外绿竹翘首以待,目盼清风。场内器物默默无言,静待知音。
浅喜以为:所谓生活美学,源于本心,始于初心。是近在咫尺的一草一木,一物一境;是质朴无华,道法生于自然;是恬淡闲适,细节彰显品位。那么,何以称之为“生活美学”?又如何更好地营造美学生活呢?
浅喜品牌创始人尤崇宋代之审美情趣,宋人扬文抑武,百花争艳。传世的两宋文化,既犹如汝官窑之雅静,也有吉州窑之禅趣,故宋瓷简约静雅的格调正是宋人内心情感丰富、生活品位卓尔不俗的映射。浅喜诞生于中国,自创立之时便带着崇宋而不泥古的华夏基因去感知、去探索、去锻造一器一物。
诗人晏殊著有一首《清平乐》,讲述的就是宋人生活的意境: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词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微风却觉暖意,落叶轻触底面又沙沙飞起,闲适饮酒微醺,醒来已是傍晚,只见斜阳,却觉失落,花期既尽,燕已南往,夜已微凉。这些很有画面感的语句,点点滴滴之间,满是生活的气息,还有一点含而不露的小情绪。
生活美学即是从这种情绪,这种细微感知处开始、生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景里似乎都有一种淡淡的思绪。喜悦忧伤,生之于心,触之于景,动之于意。人的各种感觉就如同水墨之肌理,书法之笔触,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自得其是。对自己诚实,才能接近自己的真实,才能有更丰富的感知。年幼的时候,并无太多成见,世界总是新鲜而有趣,这即是真实的初心。童心未泯,才能感觉到自然的质朴的滋味。一草一木俱有情,非草木有情,而是人心有情。岩中花树自开自落,此心见时,便一起明白起来。这种明悟就是心中的诗意,就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美学。
要发现这种美学,首先要放下许多成见。《道德经》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放空自己,才能看到更多。如果仅仅止步于既有印象,便永远没有一种探索的喜悦。格物致知,并不是重复前人书本的论断,拿来贴上标签,而是需要用自己的意识去照见万物。远山葱茏,远远看去,似乎并无太多不同,然而置身其中,方知风光旖旎。器物场景,偶然一瞥,往往不觉多少意味,只是用心体察,才懂山中七日。世间并无窠臼,唯有自画牢笼。人生自有风景,只是因何心动。
何谓心动,仿佛古人诗词:“不知当时明月几何,只是如今杨柳依依”。器物之言语,也是如此。器以载道,是造物人心有寄托。物以养心,是用物人心有所感。与器物对话,是言与造物之人?造物之人只是善于拨动人心,对话的终究是自己。曾经往往枯索无味,如今借由此时此物,仿佛柳絮因风而起,弥漫暮春。这是一种因缘、一场际会,仿佛暗夜之中的萤萤点点,又如佳人难得的丝丝惆怅。
而在境遇之中又何尝不感触更深?独自凭栏,是江水连天,暮色苍苍,西风晚照。月如勾时,是寂寞清秋,梧桐落叶,别有滋味。灯火阑珊时,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从来并无冰冷的世界,只有无感的内心。古人登泰山而感慨天下之大,而自我之小。而如今思绪流落星际之间,可否唤醒日渐平淡的生活?
生活之美学,即是拾起自己的心,感知自己的心意。境与物都不过是当时明月,而一刹那的心动,却是真真切切感悟到自我的存在。因此,浅喜文人生活器物展出,并不只是展示传统工艺的美材巧工,更是在主张一种生活方式,是一场发现自我、安放灵魂的内心之旅。应许之地也许永不可得,当下种种尤其需要精心。天地间横亘丘壑,心胸中自有成竹。物我两忘,是自得其是。宠辱不惊,即气度辽阔。当我们的生命不再被自己所局域,方能找到那份恰如其分的自由。
君阅此文,惟愿会心一笑远胜千言,心生浅喜有真意。
| 图:浅喜 |
| 文:浅喜 |
| 地点:中国广州图书馆 |
---- THE END ----
文图浅喜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