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因为事业的忙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看完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许多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不喜欢曹操,
但如果从真正的历史上去寻找曹操的足迹,
可能又会发现其实整个三国里最值得被尊敬的就是曹操。
从董卓启动分裂东汉,到孙权决策实现三分天下,
中间这段历史几乎就是曹操在推动着发展。
这是关于天下曹操的功绩。
但你可能没注意到,如果中国五千年历史范围内,
做一次优秀父亲评选,
曹操大概也能荣幸入围。
史载,曹操一生至少共有子女32个,
其中儿子25个,女儿7个。25个儿子中有9个早薨,
包括神童曹冲13岁即英年早逝,长大成人的有16个儿子。
曹操的儿子们不仅能力过人,体现能力的范围也各不相同,
其子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
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艺超群,
早夭的曹冲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
……
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孩子的教育分不开。
曹操的主要对手几乎都没培养出什么优秀儿子,
袁绍的儿子们不仅没有能力,还贪而忘义,
骨肉相残,最后自取灭亡;
刘表的儿子懦弱无能,任人摆布,终究也不得善终;
马腾的儿子虽然骁勇善战,可是有勇无谋,
刚勇斗狠,不能成事;
刘备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
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
尽管可以理解刘禅投降后是靠装傻以保命,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求生的智慧。
但是不能将继承父志中兴西蜀,确实也是不成器。
而即便被曹操视为“好儿子”榜样的孙权,
也在其晚年的他性情大变,
其死后整个家族更演变出为夺位而自相残杀的悲剧,
因此也不见得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好。
所以在整部三国史之中,
只有曹操对儿子的培养被提起。
曹操对儿子们的培养,
一方面源自他对自己事业的长远规划,
他自信于自己将来可以一统天下,
因此需要有优秀的接班人继承自己的事业。
另一方面,曹操自己出身是于官宦世家,
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后常抄录兵书,
即便在军旅多年仍旧手不舍卷,其才艺甚多,足知其勤学。
陈寿的《三国志》中,
就记载了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
所有曹操自己就是一个勤奋好学而有抱负的人。
对于他的孩子们而言,父亲就是他们的榜样。
可能有人会认为出身与教育并无太大关系,
因为底层出身的人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家庭出身好意味着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阶段,
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
曹操的出身自不必说,虽不是袁绍一般的门阀,
但其官宦的家庭背景,也保障了他成长和接受教育时的环境。
反观刘备,他自称汉室宗亲,但事实上出身市井。
而刘备身边的关羽、张飞也是如此,
甚至包括诸葛亮也并非门阀贵族出身。
而常年的奔波逃亡更不可能给孩子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所以刘备的儿子和曹操的儿子起点根本不同。
除了自己是榜样,
而且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曹操还有他独特的教育方法。
重视生存训练
曹家是马上得天下,而且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
生存能力是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因此曹丕五岁时,曹操认为“世方扰乱”,就让他学习射箭,
所以曹丕6岁就能“知射”,“八岁而知骑射矣”。
此后,曹操又让他小小年纪经常随军出征。
这种自小的培养和实践中的历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绣降而复反,
曹操受伤,长子曹昂战死,年方十岁的曹丕却“乘马得脱”。
而赤壁之战时,大文人曹植也被带上前线,
败退华容道时也险些丧命,幸被曹丕所救。
主张学乘年少。
曹操常对曹丕说“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
意思是人在年少时期求知欲强,注意力集中,
学过东西的不易忘记,而长大了就不是这样了(善忘)。
曹操的这个认识显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
他提出这种说法的目的,显然是主张曹丕应乘年少努力学习。
这种学乘年少的思想也在其他儿子身上得到显现,
如曹植“年十岁馀”,就已经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又如,曹冲年仅五六岁时,就“有若成人之智”,
虽然有天资聪颖的缘故,但显然是有早学的因素在里面。
强调全面发展。
曹操对儿子的教育,能够在尊重个性爱好的基础上,
强调全面发展。如,他看到儿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的,
就将制作好的几枚宝刀,
其用意显然是希望他们在爱好文学之余也能够习武。
又如,他的一个儿子曹彰好武,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但曹操却告诫他仅仅爱好习武而不读书是不足取的,
因此亲自教曹彰读诗书。
在曹操的教育引导下,曹丕文武双全,自不用说,
就是以文学显名的曹植,也能够“击剑”。
而曹彰则成长为一名既能够身先士卒,
又懂得“赏必行,罚必信”,并能够不居功自傲的大将。
注意不徇私情。
曹操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能够不徇私情,做到公私分明。
当然他会流露出对哪个儿子的偏好,
但是却从不放纵儿子放错而不予以惩罚。
如,曹操曾对曹植极其宠爱,视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甚至几次想立为太子。
但曹植恃宠而骄,放纵不羁,
“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犯了国家大禁(司马门是皇帝出行之门)。
曹操知后大怒,下令斩守门官吏,曹植亦由此日渐失宠。
又如,曹操派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的叛乱。
临行前,他告诉曹彰要以王法约束自身行为,
不因为是自己儿子而骄惰放纵。曹彰也确实如曹操所要求的,
打仗时“身自搏战”,“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最终取得“北方悉平”的功绩。
以上几点虽不能完全概括曹操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方法,
但足以看出曹操在培养孩子上非常用心,
他给孩子的教育不但考虑孩子自身的天赋,
还考虑了孩子与家庭的关系,
更考虑了孩子与社会生存的关系。
这种教育理念显然比起如今的分数导向的教育,
更加符合教育的目的。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曹操不是赋闲在家教育孩子的男人,
而是要一统天下的男人。
对于曹操,相信大部分人对他的评价来自《三国演义》,
但事实上在整部三国史里,
曹操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雄韬伟略的人物。
读其《短歌行》可知他的雄心和爱才,
观其不称帝可知他内心有人伦道德的底线。
而之所以讲他对儿子的教育,
是因为从这上面可以看到他的责任心和远见。
这样的人物,又岂是刘备可比?
而即便放到当代,
所有以事业拼搏为由而忽视孩子成长和教育的男人,
在曹操面前,都应感到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