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翻阅《六祖坛经》读到关于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也看到这么一段话,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歎善哉。
想我也本是愚钝之人,就每天常常念念,念久了就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坐在镜子前面,端详一下自己的头部,白发已经约约可见,眉目也不再那么有神,脸上已经烙上了岁月的沧桑,虽然心里依旧觉得年轻,但这才是我的本来面目,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心如明镜,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有那种虚幻的感觉。
有一天读宋词,有这么几句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描写一女子镜前梳妆打扮的场景,画眉,一笔一划小心翼翼,插花,前镜后镜照来照去。而这女子的心也就像明镜一样,明镜使每一笔一划,花的位置高一点低一点恰到好处,而这女子的心让浓妆淡抹总相宜。
我们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你高兴,镜子里的你就高兴,你苦恼,镜子里的你就苦恼,你长得美或丑,镜子里的你也一样美或丑。当你离开镜子,镜子里什么都没有留下,无论是你的心情好坏,还是容颜美丑。全部都消失了,都不见了。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是肉体之身,都会有高兴快乐的事,也有痛苦烦恼的事。假如我们的心也能像镜子一样,能看清真实的自己,也能把一切的事情,不管高兴也好,痛苦也罢,事情发生过了,瞬间在心中消失殆尽,也就是修行中的放下吧。
心如明镜台,不仅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明心见性。心如明镜台,更能让在心中留下的,久久不能忘怀的,不能放下的,当做镜中的影像,不仅是虚幻的,而且不在心中存住。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以再加一句,以心为镜,可以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