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文信
在邢台市信都区会宁镇时村村西,有一座花果山。这座花果山以西,人们称呼的地名是茶棚南、茶棚西、茶棚后、茶棚前、茶棚北。
2021年时村村委会还在茶棚西的路旁立了一块石碑路牌,上书:茶棚西路88号。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茶棚南路的北口处路西,有一座房子,三大间,6米多宽,没有门,是个敞口的厦子。
厦子里面南墙边上,还立了一幢石碑,碑文是时村的老私塾先生朱鸿逵书写的。那石碑字迹苍劲有力,清秀大
茶棚附近的树木不多,所以茶棚是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主要是时村、苏村在这一带干活儿的村民,天热了歇歇脚。
若是到了夏季,突遇到雷阵雨,往家里跑不及,就来茶棚避避雨,给村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歇歇脚,避避雨为什么就叫茶棚呢?
叫什么棚不行吗,怎么就跟茶棚连在一起呢?这也是我小时候一直困扰的问题。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
在茶棚的门前,从西北到东南有一条从皇寺通往邢台的大道,也叫古驿道。说是大道,也过不了汽车(况且那时也没有汽车)。
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套牲口拉的铁轱辘大车,再就是赶着骡马、毛驴驮运,最不济只能用担子挑。
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还见过当时人们赶着骆驼驮着山货,从茶马古道上过呢!
所以这条路上的行人,每天川流不息。往东南经过霍楼村、赵孤庄、张东、南大汪、南小汪到达邢台城。
这条大道是通往邢台的捷径,被人们称为茶马古道。人们把从皇寺贸易货栈拉来的山货运往邢台城,返回来时又把邢台城的各种百货及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运回来。
这样一来一往,加强了货物的流通,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那时邢昔公路还没有修通,从皇寺往邢台走,谁不愿意抄近道走呢?
从皇寺到霍楼有十几里路,走到茶棚时,人们就感到口渴,乏累,就想喝口水,歇歇脚,解解渴、解解乏。
时村人乐善好施,就在这里盖了三间房,给过往的客商,行人提供方便。也为自己增加点经济收入。时间一久,人们就叫时村茶棚,这就是茶棚的来历。
说到茶棚,我来一段插曲,题目叫《拾柴薪茶棚歇歇脚, 老武师一招制歹徒》。
说的是当年时村有一位老武师,人称老李同,一生在外传授武艺,到老了愿意叶落归根,还家颐养天年。
一天,老李同到山岗上拾柴,天快黑了才回家。走到茶棚前,放下柴篓,休息一下。
正歇着,从东南河沟里,走过来一个人,来的近前 ,老李同抬眼一看,是个人高马大的年轻人,就不经意合上眼,继续休息。
小伙子来到老人面前,见他闭着眼,就说“哎!老头,你在这歇着呢?”听着没礼貌的话,就没搭理他。“哎,你怎么不答话?你是哪个村的?”“时村的,有什么事吗?”老李同睁眼答道。
“老头,我看你身上穿的大衫不错,能不能借给我穿穿?”老李同一听知道这小子是个劫道的,就说“行啊。”“行就脱呗!”老李同不紧不慢地说:“你看我这么大岁数,手脚不灵活,行动不方便,你就解开扣子,脱下来,拿走吧。”
小伙子一听有门儿,走上前,就去解老李同的衣服扣子。这时只听“啊”的一声,只见小伙子四仰八叉摔出去一丈多远,双手捂着眼睛,痛得哇哇直叫。
老李同往起一站,骂道:“你个小杂种,敢在时村劫道,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你知道吗?我是时村老李同。
这一招叫仙人指路,今天放你一条生路,回去好好治你的眼睛吧!”小伙子一听赶紧起来,如捣蒜一样叩罢头,头也不回地捂着双眼逃跑了。
老李同制服歹徒的消息一传开,从此茶棚一带,再也没有发生过劫道事件,不论黑夜白天,人们很放心地通过茶棚一带。
作者简介:霍文信,男,生于1946年, 邢台市信都区时村人,中共党员。华夏霍氏文化研究联谊会副会长,中华霍氏大典副主编,邢台市邢襄霍氏文化研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65年参加高考被天津师大录取,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就读。随后进入了教育界,历任皇寺中心学区教导主任至皇寺总学区总校长职务,于2006年退休。工作期间,先后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并得到记功奖励,两次出席邢台地市教育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1986年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园丁。2006年在家侍奉老母亲的同时历时五年自费编修《时村霍氏族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