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教育的方式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既有技术指导的方法与进度,更有依据性情施加不同的影响。秉性不一的个体,对相同事务抱有不同的态度与方法。
那有没有一种教育模式适合不同年龄和类型的学生?
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有由衷的敬重,会更愿意追随,不会出现硬拉强拽,摁着牛头吃草的情形。
有时候,阅读国外教育著作,会觅得我们中国思想的影子,或者说,因为人的共性,教育的规律,智者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早上阅读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中第75条: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建立师生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经历的。有些人任务,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区参观旅行,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师生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为何要有,因何而来。
晚上阅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戈登博士的教师效能训练,看到了:
“所有的孩子在教师使用权威之下都会产生挫败感……所有的孩子在达到目标时形成自尊,在被告诉做得不够好是自尊受伤;所有的孩子重视他们的需求,并守卫他们的权利。”
“教师一旦不再使用权力,也就不再需要使用过去那些再管理纪律方面的语汇。他们开始使用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语言,再这些关系中,不适用权利的方法对双方关系的融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外智者无不认为——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一段关系中,拥有自尊感、信任感,就能激发出体内原本就有的向上的力量。哪怕遇上不一样禀赋的孩子,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能力。同时,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我想,遇上这样一段关系,孩子会非常乐意和老师合作,向老师靠近。
同时,两位国外大师都提到促进学生的“自我引导”。而激励性非打击性的沟通方式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引导、自我评价,帮助孩子看见了自己身上的力量。这份帮助,只有在融洽的关系中才会有,这份融洽来自教师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