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的坚守和善的回声
踏春步秋,小桥边,柿子树下话乡愁
子孙后代为什么要记住乡情,还是听听我那大字不识的母亲是怎么说的吧!
1968年我的大姐作为知青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插队,临行前,妈妈说:霞啊,妈妈问你:妈妈问你爱这个家不?爱妈妈不?当然妈妈不用等大姐回答,她知道大姐爱她、爱这个家。其实我更知道大姐除了爱爸爸妈妈、爱这个家,大姐还爱我们这些个弟弟妹妹。妈妈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妈妈说:无论走到哪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那是祖祖辈辈的传承啊!妈妈只想告诉你,记住家里的葡萄架、记住家里的柿子树,记住妈妈在柿子树下给你讲的那些个故事,记住在葡萄架下妈妈给你讲的那些个做人的道理。
大姐的两个手不住的揉搓着自己的两条垂在胸前的麻花辫儿,两行热泪扑簌簌的往下掉。既而扑到妈妈怀里:妈,我记住了,我是老大,给弟弟妹妹做榜样……
这是我七岁那年看到的一幕。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传承,什么是根,但我知道妈妈在柿子树下给我们讲得那些个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我没吃过没见过的,好吃的好玩大东西,还有一些个我还不太听得懂的许许多多的道理。
我从小生活在北京,目睹了前门大栅栏的繁华、领略了天坛和故宫的大气与肃穆。我爱我的家乡四季分明、我欣赏我家乡的古道热情。有着北京小姑娘的腼腆和娇气,当然我也有北方姑娘的豪爽与洒脱。
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五岁那年,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妈妈总是不失时机的给我们承受一些东西,这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消化吸收身边的绝活和绝技。北京的同仁堂,稻香村的糕点,还有独一处的烧卖、磁器口的豆汁
乡音未改鬓毛,也就是说,离乡背井多年,乡音都未曾改变。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我们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生存成长,我们必定会有特定的烙印。说到着,想起了张明敏在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那首《我的中国心》我们离开了家乡,但我们的乡音、我们的乡情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情怀,这是人世间致真至善致纯的情怀,
俗话说:经师易找,人师难求。母亲是我人生路上第一任老师。其实母亲没有太高的文化,但从母亲那里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知道了许多家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一个家族不能有传统、一个民族不能有传承、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希望!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没有民族的,拿什么走出国门、拿什么与世界抗衡?试想,如果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怎么可以称之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怎么可以让自己的祖国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强国?这些只有靠祖祖辈辈的传承、只有靠子孙后代的不断的延续和升华、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才可以不断的完善和强化,继而把我们的强项我们的绝活推向全世界步入国际化。
诚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什么独门绝技,其实,我们的传承,我们的绝学都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我们没有太强烈的意识吧了。我的妈妈在生活中总结出了许多自己的拿手绝活,我的妈妈在蒸包子的同时可以吹灰之力的捎带手把一锅红小豆的顺便熬好。说起来您可以不信,我嫂子刚进门的时候也不信,可是现在她也可以这样做了,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传承,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比刻意来得更实在更具体,而且可以不用担心别人是不是说我笨,没关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可以有第三次,一切都在顺理成章中慢慢的开始和习惯。许多事情都是在不经意中无意识的就培养出来了,真可谓,“幕里寻他千百度,来得全不费工夫。” 有些事情真的就是暮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我小的时候,一次,
妈妈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呀!什么事情要酌情而定,这叫活学活用。是啊,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融会贯通。
不离开家乡,不知道什么是思念,仿佛故乡的云也别有一番情趣。
我不知道记住乡情还需要理由,我只知道生我养我的母亲不能忘怀,滋养我绵延不断成长的城市也理应不能忘记,这是人性的根本来不得半点虚假。自古就有羔羊跪母,祠堂拜祖。如果不能善待自己身边的人,不能全身心的热爱自己的家乡,人性的光辉又在哪里呢?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稍微有点技能的就能背井离乡在城市干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殊不知,他们还能记起家乡的味道,还能不能做上一顿有着浓郁家乡特色和小吃和饭菜?我们不反对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更不反对年轻人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相反,我非常赞同年轻人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外面的世界、体会大山之外的种种的先进和繁华。中国都能与世界接轨了,为什么要封闭乡村里的孩子呢?有些孩子十五六岁就出来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孩子十三四岁就跟着同乡的叔叔伯伯一同来到了一个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若干年之后,当你还回到生你养你的那片土地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像你的爷爷奶奶一样重拾家乡的那些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绝学和绝技。山里的野菜还能认识几样?祖祖辈辈传承的只有本乡本土才有的地方文化还有没有人能够继承?婚丧嫁娶的礼数还有没有人可以把它说的清清楚楚?这些都离不开子子孙孙继承和弘扬,这些都需要子孙后代的发扬和传承才能让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凡是强调的就是缺少的,凡是保护的就是要失去的,抑或是即将要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