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七班讲“认识液体”这课时,我发现窗台上有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并且还标有刻度,大致看了一眼,里边装了有200毫升的水。
突发灵感:先不用课件,直接拿着孩子的水杯来讲液体的性质,应该会更好一点。
在讲液体的第一个特征时,我想把杯子里的水倒进别的容器里,让孩子们发现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液体“无确定的形状”这一特征。
旁边孩子的桌子上有一个水杯,是那种比较厚的保温杯,看不见里边的水,孩子们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突然发现,桌子上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笔筒可以用来盛水。
于是,便把里边的笔放在讲桌上,然后把孩子水杯里边的水倒进塑料笔筒里。谁知道,笔筒下面有一个小孔,水刚倒进去便流了出来,弄得差点把桌子上的书给浸湿。
赶紧用手指把小孔给堵上,然后和孩子们探讨水的形状。尽管孩子们也理解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还真的比较仓促,甚至还有些尴尬。
下午的课堂,还是这节课,不过已事先准备了一个量桶和一个小塑料瓶子,瓶子里事先装了一点水。
这样,课堂上讲解液体的特征时就不再慌乱。液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孩子们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上午的课堂,应该是典型的没有备好课。其实也不是没有备好课,前几天就已经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只是觉得课堂上如果再给孩子们做点实验,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况且我也试了几次,确实完不成教学任务。
但是,如果科学课堂上只靠课本、课件来讲解,孩子们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更别说用心学习。
哪怕是演示实验,也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