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都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应该相互认可,懂得,理解,看见,重视,以对方为中心。知道怎么满足对方,这是说的比较客气的,不客气的说就是,你应该满足我这些要求。
或许关系本身就是相互满足,这无可厚非。但不是每段关系都这么完美的彼此恰好满足,毕竟那还是少数。更多的关系,我发现是这样的,他在努力满足你,然而你并不满足,你还会反过来埋怨他,一点儿都没做全部否定。
为什么呢?说的通俗一点,兔子埋怨狗没有用萝卜招待他。兔子也不懂肉的香。
2,爱情是个很美好的词汇,但我们决不能用爱情去绑架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你爱他,在乎他,那么你应该祝福他,希望他好,走过去理解他,用他的方式满足他。你爱一个人,会因为他的开心而开心。
而你需要一个人就完全不同了,你需要一个人来满足你,你需要一个人来爱你,他不能满足你,你就受伤可怜,或者愤怒斥责,这些都是需要,爱可以与需要同时存在,但不能强行捆绑。
3,爱恨情仇,说到底还是一种情感。一般而言,恨是破坏性瓦解性的力量——导向匮乏和死亡。爱是和谐统一的力量——导向生命和愉悦。这需要加以限制,因为与恨紧密结盟的攻击,无论在目标还是在功能上,都绝不是完全破坏性的,或使人痛苦的,而源于生命力量的爱,紧密的与欲望连接在一起,在行为表现中可以是具有攻击性甚至是有破坏性的。
这段话的精髓是:攻击不完全是破坏性的,使人痛苦的。欲望有时具有攻击性,破坏性。
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攻击残忍和自私的冲动,紧密地与愉悦和满足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个人在做了一个尖刻的反驳后感到的满足或者是快意,又或者一个人因愤怒而随心所欲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意。这些在一定形式上都是攻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反之,那些没有足够的攻击性,那些在遇到阻力时不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是缺乏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品质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攻击性是获得自我保存的满足的需要的。攻击的背后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爱呢?
生活中,当人们对他们的命运或状况不满意时。会有一种丧失感。无论是因为他们不能获得一些生活的必需品,还是不能获得愉悦感,都将激起人们的攻击性。我们内心未被满足的欲望如果足够强烈的话,产生类似的丧失感和痛苦,也会如外部的攻击一样激起我们的攻击性。说到底,攻击的背后还是源于未被满足的需要和爱。
4,今天晚上,大家的分享讨论很精彩:
有效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的礼物。用心见证孩子的成长,用正确的爱给予孩子成长的营养。陪伴孩子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日子。
在夫妻生活中,不能总去想要公平,这公平吗?这一问,怨气就出来了,爱就没了。
当你被家暴的时候,首先要自我反思,我的语言有没有挑衅性,我是不是用语言激怒了他?减少语言的伤害性就会减少家暴。
家暴者往往安全感不够,想通过家暴控制妻子,或者家暴者有很多的压力。
被家暴的人首先选择离开家一段时间,最好带孩子一起走。此时不仅仅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孩子。
如果这个婚姻你还想要, 那就要求家暴者去做改变和成长,有的家暴的男人,是非常爱这个家的,只是他不懂得如何正确的爱,还有他需要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低期待,有时会激发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
老公对妻子说,你是我最爱的女人,妻子会在心中默默的说,我要做一个值得你最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