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的故事,通常都只有一种结局,不管它的其中情节千变万化,结局还是只有一种。”
“哪一种?”
“复仇成功。”
“复仇难道没有失败的时候?”
“当然有,只不过我不喜欢写那样的故事而已,人生的憾事已够多,所以我的故事,通常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复仇的故事,如果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当然就是复仇成功。”
“是的。”
这段问答截裁于刊载在丁情《那一剑的风情》第三集的古龙访谈《一些问题,一些回答》,距古龙创作《边城浪子》已逾十年。
1972年,古龙开始在香港《武侠春秋》连载《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续作《风云第一刀》(1973年改名为《边城浪子》),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被刺杀而死的神刀堂堂主白天羽的私生子傅红雪,在十八岁那年拿着父亲当年的漆黑的刀,走上割下仇人头颅的复仇之路……却终于得知自己并没有生来背负复仇的使命,真正的当事人叶开选择了宽恕,那把漆黑的刀被小李飞刀打断,傅红雪在仇人的面前离开,走向天涯与明月。
最新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读客版《边城浪子》为它打上了这样的腰封:
“文学史上最无望的复仇,写尽了身份错位和复仇虚无的人性悲歌。”
复仇在文学作品里早已屡见不鲜,甚至可说是历史悠久。汉袁康《越绝书·叙外传记》:“臣不讨贼,子不复仇,非臣子也。”这是将复仇提到了一个国家的层面,这为复仇披上了一层“义”的外衣,而成为一种符合“正义”标准的“复仇精神”。而唐裴铏 《传奇·薛昭》:“囚有为母复仇杀人者,与金而逸之。”是说薛昭夜里值班,囚犯中有个为母报仇而杀了人的,薛昭就给钱把他放跑了,这个故事说明,至少在唐代,“复仇”就已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正义”,并为民间文人所承认。我国描写复仇的诗歌(如曹魏左延年《秦女休行》)在很早之前便已出现,眉间尺、卧薪尝胆、赵氏孤儿、吕四娘的故事也流传久矣,成为了一个充满了刺激快感的独特题材,在诗歌、戏剧、小说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里遍地开花,形成了一类老生常谈的“复仇文学”。
在中国的“复仇文化”与“侠义精神”结合愈紧之时,外国作品里也不曾缺少过“复仇”的事例:《基督山伯爵》就是在写爱德蒙·唐泰斯受到陷害与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呼啸山庄》写的是希斯克利夫报复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的故事;《哈姆莱特》、《红与黑》、《红字》、《美狄亚》、《牛虻》……都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复仇故事。这些复仇大多是成功的,但主角的结局并不是都充满了复仇的快感,更多的是悲哀,仿佛是所有活着的勇气都在一瞬间消失。我特别喜欢《红字》里,当齐灵渥斯复仇成功之时的描写:(齐灵渥斯)全部体力和精力,即他的全部活力和智力,似乎立刻丧失殆尽。以致他枯萎了、凋谢了,几乎从人的视线里消失了,就像连根拔起的野草,在太阳底下晒蔫了。
在武侠小说这类描写“快意恩仇”的作品中,自然也少不得复仇的话题,复仇的原因与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杨康要报的是家破之仇,复仇的形式是杀掉完颜洪烈;《武林外史》中的白飞飞要报的是母亲被弃之仇,复仇的形式却是嫁给自己的亲生父亲;《甘十九妹》里的尹剑平要报的是师门之仇,复仇的形式是铲除甘十九妹……家国之仇、个人私怨、误会重重,无不在武侠小说中重复出现,喋喋不休。其原因便是这种“复仇精神”从古时便已得到承认与颂扬,而“侠以武犯禁”的定义也使这种私刑有了些“侠骨豪情”的意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诗句读起来感受到的并非血腥,而是荡气回肠的豪气,这也是“复仇”这一话题能在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诸多的复仇原因与复仇形式之中,血亲复仇自然是最常见的一种复仇模式。“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是儒家学说中的伦理义务对作家带来的灵感,也是基于血缘的规定性及其无可怀疑的巨大推动力量。复仇者作为受害苦主的亲子——他当然是孝子,所以生来肩负着为父报仇的使命,这个复仇的命运在他未出生时便已决定,悲哀与无奈的人生与生俱来。而傅红雪便是这样一个经典套路的当事人,肩上担负了为父报仇、手刃仇人的使命。
“你生出来时,雪就是红的,被鲜血染红的!”《边城浪子》便以这一声凄厉、尖锐的话语点明“傅红雪”名字的由来——他的名字就是仇恨带来的,用这样的一句话表达了傅红雪这一生来便有的无奈命运。他二十年的人生仿佛就像那一句开篇:
“屋子里没有别的颜色,只有黑!”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除了在楔子中第一次出现,还出现在第三十九章《情深似海》,除了这一句,古龙又在后面续了几句:
“他本来就是在黑暗中长大的,他的生命中就只有仇恨!
“血是红的,雪也是红的!
“现在白家的人血已流尽,现在已到了仇人们流血的时候!”
这几句话出现在傅红雪对郭威一家人屠杀之时,在血的刺激上加上这些“复仇”的话语,足以让人血脉贲张。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让人想起开篇的压抑,想起“没有别的颜色,只有黑!”伴着凄厉的哭嚎和“以后再复仇”的叫喊,想起仇恨给所有人带来的如同泥淖的命运。
然后就是在第四十五章《恩仇了了》中出现:
“屋子里没有别的颜色,只有黑!这屋子里突然也像是变成了一片黑暗,天地间仿佛都已变成了一片黑暗,只能看得见马空群一个人。”这次的黑暗,便是傅红雪再见马空群时,心里漶漫出的毒草般生长的仇恨。
于是当傅红雪拿起那把刀时,黑暗已笼罩大地。傅红雪走出门外,却依然是黑。
他和刀已与黑暗融于一体。
傅红雪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会怜悯小孩子,会因为错杀无辜的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会时常思念远在天山的母亲,并在得知真相后仍然照顾她,直到仇恨随着白凤公主的逝去而消失。
但仇恨为他带来的黑暗,已完全盖过了他内心的善良和脆弱,只得透过一些细节发现这一点。
“……复仇的故事,通常都只有一种结局,不管它的其中情节千变万化,结局还是只有一种。”
“哪一种?”
“复仇成功。”
古龙在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边城浪子》,忘记了傅红雪。
他甚至忘记了《浣花洗剑录》和《白玉老虎》,这两部对他意义重大的作品。
但前者中复仇的并非主角,而是第一号魔头,他的复仇自然不能成功;后者中的复仇是一个比《边城浪子》误会更深的仇恨——所有人之间本就没有仇恨!
以“复仇”为主题的古龙作品最经典的当然还有《七种武器·多情环》,古龙在书末标注了主题:“仇恨的本身,就是种武器,而且是最可怕的一种。”这句话仿佛与十年前的那句“爱是永恒”起了冲突,但本质却是一样的。“仇恨”是最可怕的武器,而“爱”却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忘记所有的痛苦和仇恨。
这本就不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宽恕”的故事。
“仇恨虽然是种原始而古老的情感,但绝不是与生俱来的,爱与宽恕,才是人类的本性。
“这就是我这故事的主题。”
1972年11月24日,香港《武侠春秋》138期,古龙发表了这篇《〈风云第一刀〉后记》,提到了《边城浪子》的主题。
爱与宽恕,类似的话在原文就已经出现:
“仇恨是后天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恨错,只有爱是永远不会错的。”
在古龙的小说里,“小李飞刀”就是“爱”的精神。“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爱也是永远不会错的。叶开的刀就是“小李飞刀”。
而“宽恕”,就像莎士比亚笔下写的那样:“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但这句话竟然出自表现出“睚眦必报”情绪的《威尼斯商人》,让人不禁感觉到一些可笑。
小李飞刀所表达的,就是纯粹的爱与宽容,是无条件的,理想中的。
古龙在《边城浪子》里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并对两个主角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描写手法。
对傅红雪的描写极其详尽,他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表情,无一不耗费了大篇幅的笔墨,有关他的情节,也都充满了激情与挣扎,让人欲罢不能。
但有关叶开的神态描写少之又少,心理描写更是几乎没有。
与他有关的情节也大多是平淡的对话,冗长繁琐,有些甚至是没什么意义的废话。
所以很少有人会去理睬叶开,因为这是一个“傅红雪复仇”的故事。
但我以为,《边城浪子》不仅仅是采用了双主角,它还采用了双主线的模式。
这不但是一个傅红雪复仇的故事,也是一个叶开复仇的故事。傅红雪复仇是条明线,而叶开复仇是条暗线。
傅红雪的复仇过程是有一定的感官刺激掺杂到里面的,但叶开的复仇却只能通过深入思考来发现。
在原文里,我们其实时常可以看到关于叶开的这样的神态描写:
“一个人坐在灯下,正将骨牌一张张翻起来,目光中也带着种神秘而辛涩的笑容……
“叶开眼睛里又露出那种尖针般的笑意……
“叶开眼睛突地露出刀锋似的光,盯着他……”
在第三十六章《戏剧人生》中,面对易大经的辩解,叶开是这么说的:
“死的人确实已付出了他们的代价,但活着的人呢?”
然后他“一字字”接着道:“你欠下的债,必须用你自己的血来还,这种事是绝不容别人替你做的。”
在他说这句话时,其目的显然不是在宽恕,而是在复仇。他想要易大经也付出血的代价。
于是“易大经看着叶开,就好像第一次才看见这个人……也许他以前的确没有看清过这个人。”
其实要看清一个人何其困难,或许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叶开这个心理相当复杂的人物。
“本我是我们的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本我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欲望的总和,完全是无意识的。它没有善恶,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所以它会不顾后果地要求自我满足,寻求快乐。
叶开的“本我”就是一个满怀着仇恨前往边城的少年,他疯狂地想要报复一切仇人,包括马空群、萧别离,甚至还有马芳玲。所以他在边城时会接近马芳玲,玩弄她的感情,一直在协助、保护傅红雪,只是为了借傅红雪之手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在离开边城之后,傅红雪已完全失去目标,叶开却又出现,给了他一条前去白云庄的路。在之后的故事中,叶开又频频出现,指引着傅红雪步步堕入复仇之渊。
复仇是叶开一出生就担负的使命,他的父亲是白天羽,即使受到再怎样的教育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所以,虽然在李寻欢的教导之下,叶开的心里也依旧有着一个报复的执念。这个执念是他想要达到“自我满足,寻求快乐”的目的,是他的“本我”要追求的目标。第三十二章《小李飞刀》中,对叶开的这个心理有了几近直白的描写:
“叶开道:‘他是在仇恨中生长的,所以……’
丁灵琳道:‘所以他就算真的爱翠浓,也还是忘不了他的仇恨。’
叶开道:‘绝对忘不了。’
丁灵琳道:‘看来你好像很了解他。’
叶开道:‘世上绝没有任何人比我更了解他。’”
从这一段对话里,我们至少能了解到一点信息:叶开从未忘记过仇恨,正如傅红雪一般。
但本我是各种本能,欲望的总和,不受意识,理性和道德掌控的,没有善恶。为满足各种愿望,本我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代价,只为寻求快乐。但叶开的复仇却是有心计的、有意识的,他从不自己出手复仇,不是为了那些凭他自己就能完成的复仇,而是因为李寻欢终究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加深,使他最终放弃了仇恨,放弃并阻止傅红雪杀死马空群。
超我是自我的一个高级存在,它代表了“人类生活的较高层次的那种东西”。因此,它在活动时会时刻考虑到各项准则,靠它们来约束本我。
古龙一直强调的“小李飞刀”的精神,就是这样的一个“超我”。小李飞刀在古龙的作品中早已被神化,古龙在《九月鹰飞》里是这样描写它的:
“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
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
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他。
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
飞刀!
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
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这样的一把刀和这样的一个人,古龙自然不会让它参与到叶开的复仇活动之中。 反而让它成为叶开复仇时的一道精神鸿沟:
“我绝不会要你杀死多余的人,我保证,我杀的人都是非杀不可的。”
所以叶开不会选择自己杀人复仇,而是要借傅红雪之手达到本我的满足。他对飞刀和李寻欢都有着一种极高的崇拜感,就算是复仇,他也不愿让飞刀失去这个意义——“爱与宽恕”。
最后叶开用飞刀打断了傅红雪的飞刀,飞刀才完成了它的使命,叶开也终于从复仇走向了宽恕,本我的自我满足改变了方向。在《九月鹰飞》的故事里,叶开就体现了一个将本我和超我协调得很好的自我,发展了健康的人格,真正诠释了小李飞刀“爱”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最大作用的人自然是阿飞。
“你一定先得有一颗伟大的心,才能练得真正伟大的武功。”
在易大经的事件之后,叶开的心理才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正渐渐拥有那颗“伟大的心”。而这颗心完全成长时,自然是他准备向众人说出真相时。直到那时,他才有资格喊出那句话:
“你也没有错!错的是仇恨,仇恨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
而他回答的,却是傅红雪的话:
“我也不恨你,我已不会再恨任何人。”
文中,结局,有一段话是来写马空群的:
“这(宽恕的)道理他并不太懂。在他生存的那世界里,一向都认为‘报复’远比‘宽恕’更正确,更有男子气。”
这个“在他生存的世界”有些对传统的“复仇文化”挑衅的意味,古龙在这里就是在挑战从古至今的复仇文化。他要的“宽恕”不是类似于梁羽生《武林天骄》里因“家国大事”而选择的宽恕,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无条件的宽恕,是一种伟大至虚幻的人格。
“人类的观念和看法,本就在永不停地改变!随着时代改变!
武侠小说写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尝不可注入作者自己新的观念。”
古龙就是一直在践行着这个路线,将现代的理念融入到描写“古代”的武侠小说中,包括这种在中国武侠小说中从未出现的小李飞刀精神——爱与宽恕。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使读者心境打开,学会用一种“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即使现在的世界里负能量事件漫天飞舞,我们也应该依旧坚信着“爱”永远要比“恨”更多,我们未看到的“爱”远多于我们看到的负能量事件。
我也热切地希望更多人能这样看待世界,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