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桂林,有幸看了灵渠,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
灵渠,原名澪渠,因凿于秦代,又叫秦凿渠,是我国闻名于世的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随后,秦始皇为征服岭南,统一中国,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攻百越。因越人顽强抵抗,加上岭南山高路险,致秦兵“三年不解甲驰弩”,打到最后竟然连军饷粮草都供应不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又命监御史史禄率卒“凿渠而通粮道”。史禄以十万之众,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挖道开渠,历时五年,方告凿成。于是秦军畅进,岭南平定,百越民族得以纳入中华,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便由此奠定了下来。
灵渠是一条伟大的运河,它的意义在于沟通了漓江和湘江,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航。自秦代到民国两千多年来,灵渠成为了岭南和中原交通孔道。
看似石头叠砌三角形样的大门上面用隶书写着“灵渠”两个大字,两边的对联是民国三十二年时任兴安县长黎达睿撰写的对联,“国宝并辉,北望长城一万里;仙源可辨,南流入海二千年”。大门前有一对武士持枪骑马的雕塑。
灵渠是秦朝为统一岭南之战而开凿的水运工程,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灵渠全长36.4千米,设计巧妙,工程伟大,与古长城和都江堰等秦代著名工程齐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至今仍在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
1963年,广西召开历史学会成立大会,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及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莅会指导。会后,二人相约至灵渠游览一番。当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灵渠两岸鸟语花香,千树叠翠,渠中水草飘忽,鱼翔浅底,郭沫若沉醉于这山水之间的同时更是对灵渠设计之精巧、底蕴之深厚、意义之非凡赞不绝口,于是写下了这首《满江红·灵渠》“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他还在后记中写道:“二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这里山青水秀,竹船在灵渠里慢慢划行,我们坐在船里,欣赏着两岸美景,导游还给我们弹了好几首好听的曲子,这短短的二十分钟甚是享受。下了船,我们沿岸边漫步,看到许多民宅小巷都保留了宋朝的建筑风格。
这次浅游让我感觉人们对四川都江堰都耳熟能详,但对广西灵渠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当地旅游宣传的力度也不够,这么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真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知晓,同时也会更大地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真心希望这里越建越好,游客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