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辩析》道源
追本溯源,儒道两家思想渊源于《易》,“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很多人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其实易经不等于周易。如果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连山易,然后是归藏易,最后是周易。
夏朝存在着《连山》一版,推崇山卦;商朝存在着《归藏》一版,以坤卦为首,代表大地、女性,坤至柔,其动也刚。老子继承了《归藏易》坤卦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朝存在着《周易》一版,以乾卦为首,代表天、男性、阳刚,象征天行健。孔子继承了乾卦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连山易,开头的第一卦是艮。艮为山,这也说明了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远离洪水、野兽之害,所以选择生活在高处,因此,连山易体现了远古时期人对山的崇拜。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头。坤代表收藏,远古的人们,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所以需要收藏,因此这个时候产生的归藏易。周易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商末,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以未济卦为最后一卦,未济是未完结,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意思。因此,易经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前二部已失传,所以一般情况下,易经就指周易。从中可以看出其“缘境取法”的特点,历史上某种思想流派,都是其所处生存环境的体现。
儒道两家思想产生的渊源,分别有社会渊源、思想渊源、职业渊源。社会渊源;春秋战国既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时代,又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璀璨的时代。思想渊源;简而言之《易》为本源。商朝存在着《归藏》一版,以坤卦为首,代表大地、女性。老子继承了《归藏》坤卦的精神。周朝存在着《周易》一版,以乾卦为首,代表天、男性、阳刚。孔子继承了乾卦的精神。道家思想又可以从隐、陈两点出发。隐其实来自楚国的隐士文化。老子,其实是陈国人,并非楚国人,只是陈国被楚国所灭,所以道家强调韬晦、卧薪尝胆。陈国有两个文化传统,一是对月亮有着宗教式的崇拜,认为君子应当如月亮般光而不耀。二是对女性有着宗教式的尊敬与崇拜,道德经讲贵柔守雌,雌即指女性。职业渊源;儒家来源于司徒之官,本是朝廷主管教育和礼仪的。从东汉班固的《汉艺志》中可以了解到:道家者流,盖出自史官。历史上任何思想流派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家思想同样如此,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老子所处时代宇宙知识的匮乏,及其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缘境取法的特点,可见其描述的道为“坤道”,坤为地,即主张人“法地道”。
有限为地,相对的无限为天,做为个体生命的人,有形体,有局限性和寿命,因此治身“法地道”,老子“人法地”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是无限的,无限为天,治世“法天道”,因此道家学说“地坤之道”用于治世,显然是不适宜的。以地道代天道,地道为阴,应秋冬,万物闭藏,天道为阳,应春夏,春生夏长,阳主进,阴主退,超出了其应用的范围。使之成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之术,“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倒退闭关锁国的亡国之道。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阴主静,阳主动,阴为文,阳为武,阴守阳攻,因此矛为阳,盾为阴,道家思想重防守,否刀兵,因此其只有盾而无矛,不重军事,欠缺了攻击性,只能使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从历史上来看,刘邦建立汉朝,用黄老“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生息,这是道家思想休息藏养值得肯定的一面,但自“白登之围”后,汉朝即在边患上一直处于守势,只能用和亲政策换取和平。伟人在谈到汉朝历史时评论道:“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冶,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的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了刘邦的业绩”。的确如此,道家法坤重守,有盾无矛,阳进阴退,因此开拓基业必用儒家乾道“有为”,治世“法天道”。汉武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其实和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为后世万代建立了大一统思想,但是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真正把大一统思想打牢固的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一共在位55年,其间进行了多项开天辟地的改革,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的统一,首创察举制促进了用人的公平公正,在外交上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交流,在军事上击败匈奴,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生存版图。
道家思想源于《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坤为阴主收藏。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道家思想对应着四季中秋冬两季,秋风萧瑟,天地肃杀,生机隐藏,道家为隐,主藏养,秋冬属阴,春夏属阳。因此老子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一日有十二个时辰,正如一年有十二个月,秋冬为阴对应着黑夜,春夏为阳对应着白天,老子“人法地”守阴,因此说“知其白,守其黑”。阴为黑夜,为静,为休息,休息就要闭上眼睛,关闭感官,阴为“闭关”,“不辩不识”,“抱一无为”。阳为白天,为动,为工作,工作就要睁开眼睛,开启感官,阳为“开放”,“进取有为”。老子“法坤道”主蔵养,为“闭关”,重修养,为休息。人有形体,有局限性,有限为地,人属地性,道家思想适用于人体的养生。但如果超出其应用范围,就好比用秋冬万物归藏的规律,取代春生夏长的规律,黑夜休息的原则,指导白天工作的原则,必然造成民生凋敝,近代历史也已经证明,闭关锁国是亡国之道。与“闭关”相对应的“开放”无疑是正确的,但“开放”可以施行,却不适于作为指导原则,无形中就会成为一种指令。“开放”为动,为工作,是一种单一的运动状态,如果只强调工作,欠缺了休息,只有动,没有静,不断的开放感官与欲望,就如一年四季缺少了秋冬两季,百花不断的盛开,少了生机闭藏的过程,最终只能如昙花一现生机枯竭,人只工作而不休息,人就会停不下来,身心俱疲。人之生也有涯,而欲望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则竭,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过度的有为,这是阳到极至的一种状态,过度的工作,这是一种工作狂的状态,透支身体而身心疲惫,也会导致家庭不合。这也是穷兵黩武的状态,过度用兵“有为”,忽视休养生息“无为”,正如工作消耗完休息所积蓄起的精力,必然透支身体而不可持久,过度用兵,国力将会承担不起,物极必反,阳极阴生,秦皇汉武,必“亢龙有悔”,儒家法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精力有限,国力亦有限,必有所止息,知止而不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这是儒家认知的局限性所在。过度“开放”感官欲望,何尝不是精神心理上的穷兵黩武。知止而不殆,有所动,必有所静,有所行,必有所止,孰能以止,唯有道,“地道”养身,“天道”治世,守雌用雄,入世怀出世之心,无为而无不为。
有为必有无为,阳为白天,为动,为工作,为开放,为有为,阴为黑夜,为静,为休息,为闭关,为无为,人正是在每日的,休息,闭关,无为,与工作,开放,有为中不断转换生息繁衍的。阳以阴为根,“有为”以“无为”为根,工作以休息为根,用兵以国力为根,因此工作不能超出精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用兵不能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有为”为进,“无为”亦为进,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好的工作,休息是对工作的促进,与民休养生息,是对国力的促进,民富才能国强。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因此任何单一性质的事物,要么属阳,要么属阴,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做为宇宙的统一理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只有阴阳兼备才是宇宙的统一理论,道儒两家各执地道与天道一端,一家之言是片面的,只有道儒之源“易”才是宇宙的统一理论。守道用儒,无为而无不为,阴为内,阳为外,对内不争,对外寸土必争。
儒家思想自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儒法乾道,乾天为阳,阳为动,动必衡之以静,开必衡之以闭,工作必衡之以休息,知止而不殆,孤阴不生,独阴不长,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单一的运动状态,必不可久。其以封建帝王为天,历史已经证明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头上天,天为主,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在遵行天道,与民休养生息共同富裕就是在遵行地道,行天地之道可与天地恒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近现代以来,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明其精华与糟粕之所在,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传承与发展,使儒道思想成为最完备的宇宙统一理论体系。
道篇
人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条件,所以人类需要进行劳动生产,就要有所做为,“人”“需”为“儒”,人生在世就需要有所做为,因此儒家“有为”思想广为世人接受。儒家思想源于《周易》,以乾为首卦,孔子继承了乾卦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再自强“不息”的人,也需要休息,知止而不殆,有所“止息”,方可久长。飞鸟飞得再高,也要落回地面歇脚,“不息”高飞,不知停歇,必气力衰竭而跌落。乾为天,为阳动,单一的运动状态,自强“不息”,一味的开启感官欲望,欠缺抑制,过度亢奋,过度争荣,物极必反,阳极阴生,乐极悲生,亢龙有悔,神思抑郁。“不息”何以“止息”,唯有“道”,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战国时期的纷乱时局,起到了中和的作用,道家思想源于《易》,继承了《归藏易》坤卦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世人的教诲都是:人要刚强,不可柔弱,人要聪明,不要愚钝,而老子则恰恰相反,人要柔弱,不要刚强,人要愚钝,不要太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处下,不争…,比如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到了我这个年纪,牙齿全部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大树比小草刚强,大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安然无恙。道家思想尚柔弱,否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并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柔软的舌头固然重要,没有坚硬的牙齿,人恐怕就只能喝粥了,如果没有了刚强的大树,只有柔弱的小草,建筑用的木材,将难以寻觅,如果人们都去隐居山林,社会将无法进步发展,可见道家思想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儒家思想法“乾”卦重阳,道家思想法“坤”卦重阴,“阴”“阳”只是世界矛盾规律的一体两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儒道思想各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孤掌难鸣,阴为水,阳为火,唯水火以济济。儒道思想皆源于“易”,“易”为儒道之源,乾为天,为主,坤为地,为辅,因此生活以工作为主,休息为辅,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阴统一于阳,休息统一于工作,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工作以不疲劳为度,劳逸结合,效率为先。凡事有度,正所谓开合有度,进退有法,饭是好东西,不停的吃,人能被撑死,水也是好东西,不停的喝,人能被淹死,单向的运动欠缺制衡,必不久长。有所动必有所静,有所行必有所止,有所开必有所合。因此一个人有所开放必有所坚守,对原则底线文化传统独特性的坚守,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如果被同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矛不在,盾也随之消亡。圣人治世一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势的就要进行打压,弱势的就要进行帮扶,“团结”一致,统一思想,向共同的目标突破“进取”,反弓,取乱败亡之道。
儒家法乾“天”之道,火性炎上,处上争荣,道家法坤“地”之道,水性润下,处下守辱。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没有的想有,有的想要更多,贪心不足,欲壑难填,鱼见食而不见钩,人见利而不见害,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养身,也能害命,只见其人前荣耀,不见其辗转反侧,倾刻间富贵袭来,转瞬间又蒸发不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贵大患若身”,只见其人前显贵,不见其辗转难眠,高处不胜寒,今日还是堂前客,明日已成阶下囚,秦始皇富有四海,又能奈何?飞云上,难觅歇脚之处,心无定,难得自在安然,访仙道不遇治身良方,鸟“不息”高飞,必神思枯竭而暴毙。宇宙的本质是能量,本来无一物,何苦惹尘埃?看人世镜花水月,唯大道自然运行。因此唯有思想理论,“道理”可改变世界。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有矛必有盾,两者既矛盾对立相互斗争,又统一于一个世界。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为生生之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球上的动物分为两类,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是食肉动物存在的食物条件,因此地球上食草动物的始祖先出现,随后食肉动物由食草动物异化而出,掠食动物的出现,促进了食草动物基因的优化,优胜劣汰,这是世界矛盾规律的体现,随着两类动物生存矛盾的斗争,相促相生,两类动物逐渐进化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万变不离其食草与掠食动物的体貌特征与习性,食草动物安分守己,能够和平共处,掠食动物弱肉强食,一山不容二虎,成为劫掠世界的强盗。正是由于两类动物不断的矛盾斗争,相互促进,激发出人类的潜能,创造出了枪炮,飞机,火箭等先进科技,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开辟了生路。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天能,天清轻上扬,食草动物生命能量天上飞升,掠食动物以尸体为食,有形重浊,生命能量地心沉降。食草食肉动物同一本源,食肉动物以同类为食,生命被打上“原罪”的烙印。食草动物生命能量,也不是都能天上飞升,也会有自私贪婪泯灭人性的异类地心沉降,食肉动物的生命能量,也不都是地心沉降,也会有觉悟智者虔诚信者天堂飞升,这是宇宙能量守恒规律的体现,向外施加了何等的能量,必受到同等的反馈。華夏,“華”以草字为头,民族传统的“十二生肖”,说明古人早已洞悉了,生命能量流转的规律。天性“公”大,地性“私”小,上天下地,自寻其路,小小微尘,不知又有何物可贪?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一方”被“另一方”同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将消亡,“另一方”危胁到,“一方”的存在时,“另一方”的发展也就到了极限,物极必反,必走向衰败。违背天地运行规律,欲独霸世界者,将受到天地规律的严厉惩罚,大地不再承载必陷灭,上天必诛杀,虽不至于全部灭绝,但从此走向衰败,另一异类民族,屠杀生灵,染污人类生命起源之地,与人类文明因缘断绝,天地律令,万物生灵,莫敢不从。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辩析)
世界是矛盾规律的体现,有阳必有阴,因此有常道必有非常道,有常名必有非常名,宇宙的本质是能量,肉眼可见,可名的为“明”物质,“眀”能量,肉眼不可见,不可名的即为,暗物质,暗能量。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阴阳未分的叠加态,宇宙本源。道无形无相为创生天地的本源,无形无相的大道化生天地,有形有相的天地创生万物。因此常守虚无,以体悟道的微妙,常观察天地万物,以领悟道的运行规律。阴阳性质不同名称不同却同一本源,玄妙无比,相互之间的转化规律,就是宇宙生命奥秘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