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学校给孩子们做培训时,当我们问,谁以后想考清华大学?台下低年级的孩子比高年级的孩子举手的数量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问了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孩子的回答是:“我爸妈说了,清华不是普通人能考上的大学”
回想我们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哪个不是叽里呱啦的说话,干什么都跃跃欲试,不服输。可是长着长着,不敢的事情越来越多,让上台演讲,孩子说:“我不行”“我怕”……
"我能行"或“我不行”这个的专业术语是“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研究,发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就容易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意愿>能力。
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可以掌握功课,并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他们比那些不相信自己能力的学生更可能成功。
自我管理的学习者会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实现目标。他们很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在必要的时候会寻求帮助。
而那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的学生容易变得失落和沮丧,这种感觉使得成功更加渺茫。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一、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记成长日记,你看你说话当时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会这么多了的词语了;你当时能背多少单词;现在能背多少单词;你当时弹琴的水平是多么糟糕,现在是多么优秀……。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感觉真好。这种累积不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二、榜样的作用
为孩子搭建优质圈层,树立榜样,靠近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为这些能让孩子们产生自我效能感。比如:在我们模法学堂有很多孩子从情绪人成为语言人,从学渣到学霸,以前在学校打架,抽烟,泡妞,学渣一个。后来在模法学堂经过周易老师的孵化,自己的努力,然后蜕变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台下的孩子看见他的改变,他也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
三、改善对成败的归因:
低效能的孩子通常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笨,所以自己总会比别人做的差。为了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我们首先要改变他的这种归因,方法主要是给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考了60分,父母不要引导孩子只关注失去的40分,而要多关注得到的60分。我们可以说:“宝贝,经过你的努力100分的试卷,你已经拿到60分了,下次我们再努力还可以得更高分呢!”因为一个人只有好才想要更好。
四、把犯错思维升级为成长型思维
人生是体验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试错,犯错,改错中成长着。我们父母不能因为爱孩子而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你那样做不对……讲出来的叫道理,体验出来的才是智慧。
模法学堂会给孩子输入“成长必犯错,犯错必成长”思维,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害怕出错,害怕犯错而不敢上舞台,不敢说话,不敢做事。这样才能让孩子越挫越勇。
当一个孩子有着强烈的“我能行”的意识时,那么就是“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状态。
作者简介
冯惠:
模法学堂驿站站长
007全民写作大使
冯惠父母觉醒陪伴营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