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A.Bandura 1925--)教授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班都拉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新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 。这是班杜拉教授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换一句通俗易懂的人话,就是:我知道我能行,通过我的努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我能把事情做好。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养育儿女,培养自我效能感都能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心,形成更好的抗挫败能力。
如果你用心觉察和感受运用,你会发现生活中锤炼自我效能感的事例比比皆是。
奶奶帮8岁的女儿咪咪购买了一个英语自然拼读的网上课程。没想到第一次听课,才进行到一半,咪咪就出现了很大的情绪波动。
“我不想学了!我做对了,老师没有欣赏我。我做错了,老师也没有批评我。我感觉我是透明的!而且别人的答题积分已经超过100分了,我才60分!!”
正在做家务的我,自然而然地使用出了“安慰”的沟通模式:“可能别人都学过了的呢,你是第一次学,已经很好了。又或者别人年龄比你大,已经学过更多的英语知识了,所以分数就比较高。”
在孩子有情绪状态时,“安慰”果然也是一种沟通绊脚石。咪咪没有理会我,依然非常火爆地骂骂咧咧,无法集中精神继续学。
我突然一个激灵,想起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看来我的固有模式真的很牢固,这会稍不留意,又闯出来了。
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过去陪伴她:“看来老师没有关注你,你很不开心,还有点生气,是吗?而且你的分数比别人落后,你很有挫败感,是吗?妈妈看到咪咪是一个很积极向上,很期待自己表现得很好的孩子哦,而且很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老师看见,是吗?”咪咪的情绪被我看到后,进一步继续倒出了她的负面情绪。
接着,我再欣赏她的努力和坚持,慢慢陪伴她静下心来继续学。后来,她的答题正确率逐渐上升,之后她开心起来,也对学习英语有了更多的信心,愿意第二天晚上继续学习。
这个事件中,不但咪咪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锤炼,也同时锤炼了我的自我效能感。咪咪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她很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如果她的这个愿望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那么她就会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感觉自己什么都能做到。同时,如果她的这个愿望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那么她就会产生很深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而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稳稳地接住她的挫败感和其他负面情绪,再辅于欣赏鼓励,最后让她体会到“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进步,我能行”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了她更大的学习动力。
而我,从最初的使用“安慰”的绊脚石沟通模式,到猛然惊醒,改为采用“聆听”的沟通模式,成功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转到正面情绪。
这个进步是经历了两年的刻意练习才逐渐达成的,我进一步体会到“只要不断累积,随着时空的增长,我的经验和能力都会逐步增长”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心。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提到养育孩子时,经常会用到“抱持”孩子这个概念。其意思是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容器,在情绪上或行为上能给到孩子空间和鼓励。
我想,对很多父母来说,也许,我们不单要“抱持”孩子,更要“抱持”我们自己,进一步锤炼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当我们越来越觉得“我能行”时,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绽放。
(本文图片来源于6Q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