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光看片名就足以高大上了。片名的灵感来自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短诗《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共分五集,每一集都沿着一个主题展开,讲述了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们,从事与书籍有关的故事。
看了每一集后,那种简单、低调又不失高级感的敬仰油然而生,给了我那种如饥似渴与看书一样的感觉。而配音者胡哥的加入,更为此纪录片提升了高度,让我在非常享受的状态下,看完了整部片子。感想很多,我觉得每一集都值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书海编舟记
第一集镜头对准编辑和译者,三位分别是后浪文学主编朱岳;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以及《百年孤独》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主任范晔。
长期以来,朱岳的志向是写小说,可是最终却做了一名编辑,他觉得编辑工作索然无味。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后,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了一本由台湾作家袁哲生写的《寂寞的游戏》,顿时被书中的思想深度所震撼,从此将推广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终身使命。
可是书做出来了,如何营销,以及如何满足大众读者的口味却成了老大难。主管再三提醒他,如今做纯文学不赚钱,可是朱岳却紧抱着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执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岳和他团队不懈努力的推广下,《寂寞的游戏》终于在书籍的海洋里杀出重围,并获得了多项荣誉。
之后他又陆陆续续挖掘出了很多华语文学作品和作家,比如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已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可。还有马华作家黄锦树和中国台湾作家黄国峻,这些以前不被熟知的文学作者,在朱岳的推广下,他们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大众读者眼前。
另一位作为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的俞国林,在一次阅读中,偶然发现其中一页印有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出于对书籍的敏感,俞国林由此萌生了将郑天挺先生日记出版的想法。然而一开始并不顺利,郑先生的后人并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这是隐私。可是俞国林并没有放弃,在经过了多年无数次与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老先生交流沟通后,在历尽艰辛13年后,郑克晟老先生终于被俞国林的诚恳和执着所打动,同意将其父亲郑天挺先生的日记出版权。在经过七八遍整理、调整、注释与考订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于2018年出版。
这部《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记录了从1938年1月1日到1946年7月14日期间郑天挺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涵盖了治学、教书、交通、学校事务、日常饮食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收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还有一位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主任范晔,他对于西语文学颇为感兴趣。2009年由他独立翻译的《万火归一》出版,其作者是号称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的科塔萨尔,而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还有《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等作品。后来因影响力的提升,接到了翻译《百年孤独》,一部由马尔克斯写的20世纪最重要文学巨著之一。在历经11个月精心翻译后,于2011年6月与读者见面。
译者,用一生编撰、分享书籍给人们,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弥足丰富,让我们能更有宽度的看世界,拓宽了我们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又意义非凡。他们值得被铭记和感谢。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摘选
当我们觉得孤独了,书籍会一直陪伴我们,永远不会离开。即使我们一无所有,但是,还有书籍。
关于15年运动、读书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搜索):木子读吧,等你哦!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