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往里走,安顿自己》
这本书是许倬云先生在90岁的时候全新作品,和自己的梦想很接近呢,我也决定在一百岁的时候开始写我的《百年人生》,和自己最接近的是依然在世的大师埃德加莫兰写的《一个世纪的人生课》,他今年103岁,被人们称作“法国思想界最后一条大鳄”。
往哪里走,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地是如何安顿自己。许倬云先生提出安顿自己的思想,就是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他说“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许多事物,包括声音,颜色,别人跟我们谈话的内容,报纸上的消息,都一是股一股地打到我们的心里,如果马虎过去就了,就等于是走马观花,我们的心对这些事物没有感知。人生如果只到这个地步的话,我们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就不够,反省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够,甚至连提升自己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关于这个关点和李光复说的阅历和经历是两回事是一个理。行万里路,这是经历,你只是一个邮差。我们需要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悟百种业。你要做一个有思想的邮差,你这万里路就没有白走。在这一点上,我的女神就是一个思想的邮差,特别是她在关闭大雄家之后的这段期间的改变,简直是翻天覆地的,甚至可以说是凤凰涅槃的。这两年她一直在往里走,她说这两年她的审美变了,她说这两年她的能量变低了。但是我的感觉是她变得开始接地气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冷了,她竟然变得比我更加能包容和接纳这个世界,让我大为佩服。我清晰地记得在星巴克的那个午后,我整个人彻底是放松的,诚如她昨天到我家里说的第一句话,“你家好温馨啊!一到你家我整个人的心就安顿下来了。”
那如何往里走,安顿自己呢,许倬云先生提出的第一个指导建议便是:我们看书也好,听讲或者写文章也好,都可以让得到的信息在心里内化,从而增加心的敏锐度。若是能够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对我们会很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看事物不再只是看表像,思考问题也不再局限于欢喜哀愁或得与失。面对问题时,若能超越得失,悲喜等种种感受,外在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我们的心就更稳定了。
这一点上我和宗音倒是很好的践行者,特别是宗音,因为我还是少了些许思考。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年的写作女神真正开始向内求了,以前她写朋友圈,写文字都是写给家人和朋友看的,她希望她的家人和朋友能够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后来她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她的家人和朋友并不了解她。所以她现在开始写东西只为了写给自己,至此她放弃了她的执念。她说她松了一口长长的气。我想她正式走上许倬云先生说的这个向内求的道路上了。
许倬云先生说经由如此种种训练,我们生命的内容就更丰富,放射出去的内心状态,就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原谅,更多的超越,这样走,我们就能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人格。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评判倒出来的第一杯酒,就看它的样子,颜色和风味,判断一个人也是相似的道理。所以人生由我们自己创造,自己培养,你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自己是要负责任的。
知识要从知识的工具上求。谈话,讨论,念书,查资料和研究等,都是获得知识的工具。知识转变成感觉是直接的,一堆知识拼起来才是感觉。只有认识资料后,你才能够以最好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最好的途径发展良好的性格。许倬云先生说你要十七八岁以至于更早,就要一步步负起自己的责任。
想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你自己决定
有人喜欢名,有人喜欢利,有人喜欢恭维,有人喜欢享受,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有人喜欢萝卜青菜,其中的境界很不一样。一个人想要做会什么样的人,就要决定几个大原则。这个修为是要在内心里面自己做的,你只负责自己的责任,外面的记录,光辉都和你没有关系。
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颜渊很穷,但颜渊的内心很丰富。孔子如是想,希腊的智者也如是想。虽然外表很穷,看上去身体也没力量,但我内心很丰富。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者、贤者都在追寻的内在境界。
中国的儒家跟道家其实有不一样的追寻:他们求的是内心的安定、平静和有把握,不随波逐流,内心有定力,有主见。有主见就是有主心骨,使得你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不翻船。
我个人认为,人生目标有几条。最要紧的一条,是“存在”第二条是存在于这世界上,你要有尊严,不要委屈自己去求取荣华富贵,甚至只为了求取一个更好的待遇。假如你的兴趣不在做医生,你不要勉强自己学医科;你的兴趣在学文学,即使你可能生活得穷一点,也要想办法坚持自己生命发展的方向。
但同时,有了不同的目标之后,每个人的内心要怎么充实呢?靠输人素材,特别是有关生活意义的素材,充实自己的内心。多看看文学作品,多读读好的诗词歌赋,多听听好的音乐多看看别人讨论生活意义的文章·.....它们帮助你明白,世界上这么美妙的声音,有这么美好的境界。
北宋程颖的《春日偶成》里有句诗“时人不识余心乐”。人家不知道我心里很快乐,我心里很安静。就像我们站在水边,看到水面上漂了几片浮萍,一切安静,天上的云彩在水池里荡漾:我在享受此刻,这就是得到了内心世界的平静。陶渊明如此,孔子如此,苏轼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