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不过早中晚,吃饱的有力气干活挣钱,没吃饱的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口腹之欲。他愁的不是吃得饱吃不饱,而是为了不知道吃什么而发愁。
他吃过南方菜堆不完的酱油和白糖,山东菜的清淡与咸杂,北京城里汇聚了四方口味的“大杂烩”……描述的不够准确,但这是他对于各地食物的记忆。其实吃什么都不如一碗面,筋口细长的面条,油泼辣子带来的酸爽刺激就是“传家的味道”。他在家的时候不怎么吃面,只有远离家乡的时候才能想得起那碗面,还有羊肉泡馍。北京的面里有家的味道,缺的是量,一碗是吃不饱的。
火锅是最爱,陕西翻版的四川火锅,上海的牛肉火锅,北京的铜锅涮肉,绵阳那个不知道正不正宗的麻辣火锅。对他来说好吃的火锅是辣胃并且辣屁股的,虽然屁股没被辣到过,吃火锅最大的享受不是吃的时候,而是吃撑了,还有一天半天身上飘不散的火锅味。评判火锅好不好吃的标准简单,一是锅底够不够辣,二是配料够不够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火锅配料需要自己调配,对他来说自有平等也不见得是好事。
和朋友一起吃,四海菜系,自助餐,火锅烧烤,馄饨饺子也不那么挑剔。人多吃饭的时候他不喜欢闲聊,一是嫌口水乱飞弄得没有胃口,一是嫌腾不出功夫来吃肉,盯着肉的人可不少,吃到嘴里了才算数。吃饭吃得快、不说话,经常就是自己吃完了干看着别人吃,盯着别人的碗,这种事情搁在谁也不舒服,别人只有加速吃完收拾走人,边走边想下次推脱一起吃饭的理由。
好吃到让人激动的东西是白食,因为工作关系他也吃过不少白食,一碗米饭也能吃出龙肉的味道。经常是他们吃,别人看,他们吃完了安顿好之后,才轮到了别人去吃。工作调换之后,他成了半夜也没时间吃饭的人,可能还得在初春的半夜两三点,穿着单薄衣服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在接近零度的街头等待下一份地沟油炒面。情况好点的时候也是有机会吃别人的剩饭,不是吃了没吃完剩下的,而是那些没吃就剩下的,常见的食物包括饼干、饼干,水得自备。吃多了吃少了或者不吃,从没有过胃疼的感觉,在三天睡了五个小时,进食饮水缺乏时,他觉得那是自己第一次感受胃疼。
对吃的欲望随着年纪一起增长,读书时一天吃不了一顿正经饭,参加工作后每天要吃三四顿,不知道是肚子饿还是心理饿,反正到点就会买些吃的。楼下的小商店24小时营业,卖的东西、熟食的做法和711并无两样,他给小商店取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712,是对“国产711”的戏谑。
中午吃什么?真的是想不到,吃什么也无所谓,因为他知道,人就像落叶总是要归根的,实在不必过于纠结今天吃什么,总有一天想吃的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