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我的解读:做人讲道义,人要有助人为乐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侠义心肠。与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丧失了道德,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又有何意义!为人要真诚,做事态度要端正。祭祀时态度虔诚,临丧时用哀痛追念死者。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
我的理解:要成为君子,就到把懂得的道理做到实处,落实彻底,不流于粗浅的表层。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解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的三观,志趣相投的人自然会走在一起,为何一定要容纳所有人?我赞同子夏的观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随他去吧,我巴不得避而远之。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