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雍正六年,自从曹雪芹家门不幸,全家老小从南京迁回北京老宅以后,由于张口吃饭的人多,挣钱的却没有一个,庞大的开销。压得人都喘不过气来所以没过多久,终因生活所迫,于是他又搬到了北京西郊。几经周转反侧,己经穷的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曹雪芹,一日三餐就靠残羹冷炙,清汤寡水来填饱肚子。其主要经济来源除了卖字画以外,就是靠朋友接济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 。
【二】 曹雪芹有位江宁老乡于景廉,于景廉早年曾经入伍当兵。后来在一次战乱中不幸落下了残疾。离开部队以后,开始四处游荡,最后也搬到了北京西郊,碰巧和曹雪芹为邻。
这一天,饿得头晕眼花的于景廉来到了曹雪芹家中。兄弟二人一见面,他便抱头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梦阮兄,实不相瞒,家里已经三日揭不开锅了。这隆冬腊月,可怜我一家老少,妻子儿女,又冷又饿,让我这个做父亲的生不如死啊。
曹雪芹听罢,望着于景廉,只有陪着他悄悄落泪。如今的曹雪芹,早己不能和同日而语。依目前的经济条件和家境而言,即使他本人想要喝顿小酒,都要靠卖字画或朋友来接济。你就别说帮别人啦,就连他自己都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满径蓬蒿,举家食粥″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就是曹雪芹当时生活现状的最真实写照。一个字就是"穷"。因此,此时此地的雪芹兄,也是兜无分文,当然更谈不上解囊资助化解他人的窘境啦。
无奈之下,刚好曹雪芹身边有一些竹子和纸张,于是他心生一计,扎了些风筝给于景廉,并开导他说:景廉兄拿去试试吧,如果真的能卖个三瓜二枣,也许还能以解燃眉之急。
又过了很久,除夕这天,于景廉牵着一头上面有驮着吃有喝的小毛驴,来到了曹雪芹家中,高兴地告诉他说:“梦阮兄,我真的没有想到,几只风筝竟然卖了个好价钱,足够咱们哥俩过一个肥年啦“。
【三】这件事对曹雪芹触动很大。
于景廉走了以后,他一个人静下心来,嘘唏不已。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确,倘若通过卖风筝就能够解决人的生存问题,那么象于景廉一样的残疾人,他们的生活都将因此而从中得到改善。我也可以把制作风筝的这门手技艺传授给他们,以此来解决温饱之苦。
正所谓是:"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说干就干。曹雪芹立既开始查阅大量关于制作风筝的工艺书籍,针对有关前人制作"风筝"的工艺、典范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他举一反三,将适合残疾人学习的八种制作"风筝″的技艺仔细全面的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编纂成册为《南鹞北鸢考工志》。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而且详细的描述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门手艺。后编入《废艺斋集稿》中第二册。
【四】《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规陋习。全方位记叙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的流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从中受益。并做为一门手艺,凭借自己一技之长来颐养天年。
当然,这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后人除了《红楼梦》以外,唯一留给我们的一部以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为主题的文字作品。
也许对于曹雪芹来说,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小事。可我却以为,在接二连三的重创下,一腔苦水,一腔泪的曹雪芹,还能想他人之所想,以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帮衬他人。太难得了。这也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寄托。心系长风,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让一切烦恼和痛苦都随着那扶摇直上的风筝在蓝天里去畅游吧。
这又何尝不是曹雪芹他老人家除了《红楼梦》以外的又一次寻梦之旅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