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心理特点分析
内容摘要:
司汤达擅长将心理分析融进写作中,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心理特点,分别是人的心理发展历程缺陷对人的影响和人格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心理分析、感想
柯尔律治曾指出:“最理想完善的诗人能把他的整个心灵抖擞起来,使每一机制都能按照它的相对价值和意义得到相成相得的安排。他散布一种统一的情调和精神,使各部分都通过我们所特别命名为想象的这样一个神奇的综合力量,彼此得到调和渗透。”①司汤达的这部作品,将心理学理论融进来,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法国阶级社会的斗争和人物内心的挣扎。接下来将从两个方面分析《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突出的心理特点。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心理发展历程缺陷对人物的影响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为婴儿时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获得和克服的心理特点。比如,婴儿前期,需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文章中,于连自幼丧母,从小生活在暴虐专政的父权氛围中,他缺少母爱,父亲的爱又得到的极少,心灵缺失十分严重。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决定了,他警惕性非常高,对自己不肯定,又对其他人怀有怀疑感。于连在收到玛蒂尔德小姐的信时,第一时间没有考虑这封信是出自一个善良的女性手中,他首先想到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捉弄,他为此辗转反侧休息不好,想要去玛蒂尔德小姐闺房一探究竟。再如,童年期应该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于连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向往拿破仑,身上携带拿破仑的头像,而他长在波旁王朝复辟之际,贵族、教皇、大资产,统治社会。于连是贫尼阶层,自幼受到不公平待遇,对这个社会存在侥幸心理又有些许彷徨,农民阶层下的他非常自卑。于连不擅长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到彼拉神甫时紧张、害怕、恐惧的情绪席卷全身,这是他自卑的表现。
“还有,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孩子都渴望从异性父母身上得到性欲的满足,而怨恨同性父母。于连的恋母情结虽然不属于费洛依德的亲母反父类型,但是对他择偶的对象产生影响。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恋母情结,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不是爱情。于连在遇到德瑞娜夫人时,便爱上她,他觉得她的眼睛都是纯粹的清澈的,德瑞娜夫人长与于连十岁,于连只是依赖依靠这样一位有魅力的女性,并不是爱情。司汤达7岁丧母,父亲极为严厉、冷漠,这导致司汤达有强烈的恋母情结,在这里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于连了。
同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社会的环境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人是个体化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是相对的。社会是物质的存在、社会是关系的存在、社会是心理的存在。封建贵族统治的生活,出身决定一切,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连产生的影响极大,他变得不自信,却不服输,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人物内心十分矛盾突出甚至有些心理扭曲。
于连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都收到挫伤,他感到挫败是正常现象。
(二)从人格理论看人物发展
费洛依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及“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包括各种欲望和冲突,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的能量储备行为,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于连的“本我”体现在他被德瑞娜夫人的美所吸引,体现在他并不懂得利用他人让自己成功,他不断的努力,从军,当教徒,结交不同的朋友,充实自己。即使有人说他是肤浅的聪明也没有放弃,即使有人说他只是活在社会的阳面,永远成功不了,他也没有放弃。他还是会在阳光下,草坪上放风筝,跟一群孩童玩耍,本性不移。
“自我”是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谨慎。于连一直相信拿破仑,他希望自己像拿破仑一样勇敢,就连玛蒂尔德小姐也认为如果将来有一类人可以统治社会,也一定是像于连这样有勇有谋的年轻人。于连不断的激励自己,在理想与现实的鸿沟里挣扎。
“超我”,体现在对自我的否定和批判。超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后发展的部分。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要求而进化来的,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是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于连时常讽刺自己,认为自己靠着外貌、运气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他相信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却又有些不敢相信。动荡的法国社会变幻莫测,于连只是很小的一粒尘埃。他不擅长利用任何人,他放弃了教皇的好意,选择自己心仪的女子,他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捐赠出去,并不介意自己还能不能存活。成功,有时候在他心里非常渺小。他用善意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希望有他的容身之处。
泊兰克斯曾说:“司汤达全神贯注于心理现象,把一切置之度外。”②于连的人格,在司汤达的笔下分外清晰。
总论
从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和人格理论两个角度可以分析出于连自卑、犹豫、警惕性高、恋母情结严重等特点。人格理论,又将他划分为三个阶段,本我、自我、超我。同一个人物,复杂的心理特点。
注释:
①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杨德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九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参考文献
1、《红与黑》司汤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论、作者苏晖、黎蓉
3、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38卷第5期、《从费洛伊德人格理论看司汤达(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