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书中告诉我们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对快乐的感知力。而在这本《幸福,从接纳开始》书中,它更侧重“接纳”,但不管怎样,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去认真对待幸福并认真追求幸福,获得幸福。
《幸福,从接纳开始》是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学者林青贤所著的一本心灵成长类畅销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幸福始于对自我、他人和生活的全然接纳。
接纳自我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比如我们在某一件事失败的时候,我们会沮丧甚至愤怒,我们不能接受失败是因为我们不能接纳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很多的不幸福源于内心的抗拒——抗拒真实的自己、抗拒不如意的现实、抗拒他人的行为,这种抗拒会产生持续的内耗、焦虑、愤怒和无力感。
真正的转变和幸福,始于停止对抗,开始学习无条件地接纳,接纳不是认命或放弃,而是看清真相并与之和平共处。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会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会选择教育他,批评他的方式来帮助他改变习惯,可是我们总是会有太多的无力感,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法接纳自己也无法接纳学生的结果。
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接纳自己力量和智慧的微薄,这样我们才能降低对自己的期待, 在不期待中去收获惊喜。
比如我每次上课前我都给告诉自己,今天能有一个学生听课,我就很满足了,但走进教室发现,班上竟然有二十多个孩子已经拿出了课本在读,这种比预期高出很多的期待结果带给我的是惊喜和欢心,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接纳自己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包括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还包括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有各种感受,不评判好坏),接纳自己的过去(包括伤痛、经历、选择),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还有认识到“我足够好”,放下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我们往往会和别人作比较而忽视自己的“足够好”,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思想误区。比如一个人明明很优秀,但是她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秀,总是羡慕别人比自己强。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她就很容易自卑,很容易否定自己,她也感受不到幸福。
为什么人不容易接纳自己呢?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在期待中生活,我们希望自己能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所以我们无法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接纳自己就是认命,就是不求上进,其实这是很糟糕的想法,我们经常说“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他才能更好明白应该为什么,以及应该去做什么。
我们无法接纳自己,当然我们也无法做到接纳别人,这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比如我们无法接纳孩子的平常甚至平庸,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但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于是我们也不幸福。
《幸福,从接纳开始》也可以理解为只要我们敢于接纳,我们就有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接纳自己后,接纳他人会变得更容易,我们要放下对他人(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同事)的评判和控制欲,我们要理解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都有自己不同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成为自己,也要允许别人成为别人。
当然我们也要接纳生命中无法改变的事实,接纳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接纳“不如意十之八九”是生活的常态。
接纳是接受现实,但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我们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面对和创造可能性。
当我们学会接纳后,我们会停止内耗,减少焦虑、愤怒和抱怨的能量,我们的心才会平和,我们的情绪才会自由,我们就不会有“外求皆苦” 的痛苦,而是将力量收回到自己手中,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然我们更能理解和共情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边界。
感谢阅读!